提问
盖德化工网  >  盖德问答  >  My plan to...

My plan to prevent or reverse coronary heart disease(我的终结冠心病方案)?

My plan to prevent or reverse coronary heart disease(我的终结冠心病方案)

1.My diea:
1.我的想法:
From biological symbiosis evolution environment, find a group of strains. These strains can secrete special enzymes, which are not only resistant to pepsin and trypsin, but also can be absorbed from the intestine into lymph and blood circulation. Then, these enzymes can directly dissolve embolism material, cure and reverse circulatory system embolism diseases and intercellular obstruction diseases, including 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Perhaps this way will become a new method of anti-aging.
   从生物共生进化环境中找到一组菌株,这些菌株能分泌特殊的酶,这些酶不仅能抵抗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而且能被肠道吸收进入淋巴和血液循环,然后能直接溶解栓塞物质,进而治愈和逆转包括冠心病在内的循环系统栓塞性疾病和细胞间隙阻塞性疾病,这也许是抗衰老的新方法。
2. Differences between my idea and other existing schemes:
2.我的想法与现有其他方案的不同之处:
The use of oral absorption of exogenous enzymes directly degrade the obstructive protein and protein complex in human body.
利用外源酶的口服吸收直接降解人体内阻塞性蛋白及蛋白复合物。
3.My plan, targets and timelines
3.我的发展计划、阶段性目标和时间线:
The 1st 150 days: 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more than 10 microbial strains; The 2nd 150 days: fermentation,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enzymes and b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The 3rd 150 days: To test the enzymes oral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the rate of intestinal absorption); The 4th 150 days: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thrombolytic characteristics of enzymes with animal models; The 5th 150 days: Thromboly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zymes tested in health volunteer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第一个150日:筛选和鉴定10个以上目标菌株;第二个150日:发酵、分离、纯化酶及生化鉴定;第三个150日:测试酶的口服代谢特性(肠道吸收率);第四个150日:动物模型测试酶的安全性和溶栓特性等;第五个150日:志愿者测试酶的溶栓特性及申请临床。
4. Key words:
4.我的想法的三个关键词:
biomimetic drugs;enzyme absorbed into blood from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enzymatic thrombolysis.
5. My particularity:
5.我所具备的特质:
As one of a brave thinker, I insist on long-term observation of nature life, thinking about symbiotic evolution, exploring for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and the biomimetic drugs. I am good at exploring microbial strains with the special pharmacological functions, oriented to special pharmacology thinking.
我是长期观察自然界生物生存、思考共生进化、发掘中医药及探索仿生药物的勇敢思想者,擅长于以药物学思维导向寻找发现特殊药理功能的微生物菌株。
6 .Specialties of my team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6.我的团队需要的专业和分工:
The research team need zoological researchers in mollusk classification, arthropod classification, microbial researchers in microbial screening, isolation, fermentation, biochemical researchers in enzymatic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pharmaceutical researchers in microbial and biochemical pharmacy, drug metabolism, medicine effect of drugs, and domestic and foreign intellectual property experts of patent application in microbial strains, drug application of strains, enzyme and gene, drug application of enzyme.
这个研究团队需要专业于软体动物分类、节肢动物分类等动物学研究者、专业于微生物筛选分离、发酵等微生物学研究者、专业于酶生化特性等生物化学研究者、专业于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物代谢、药物效应等药学研究者及专业于菌株、菌株的药物应用、酶及基因、酶的药物应用等国内外专利申请的知识产权专家。
7. what kinds of organization and partnership I need:
7.我需要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和合伙投资人: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partnership of investors I need should be bio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or institutes, professional in microbial screening, fermentation optimization, enzym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he most preferred organization scheme can be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in the new set up R & D team. And the project will be implemented by following most of the R & D outsourcing mode.
需要的组织机构和合伙投资人是专业于微生物筛选、发酵优化和酶分离纯化的生物医药公司或研究所等,最优选的组织方案可以是新组建研发团队加上风险投资,以大部分外包研发方式实施项目。

Author: Zhong-hui Shi
作者:施忠辉
Major and hobbies: Entomology, botany, microbiology and pharmacology.
专业及兴趣:昆虫学、植物学、微生态学和药物学。
Email:325066546@qq.com
网站:http://www.onebraveidea.com/
0评论 +关注
共22个回答
翻下科学网上的老贴:
简评印大中教授的博文“老年痴呆了该怎么办?”
原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05-679572.html
花了2个小时倒序看了印大中教授的全部博文,对“老年痴呆了该怎么办?”这篇博文特别不满意,这不是让看了这篇博文的中老年科学家泄气伤感吗!
我的注册后第一篇就忍不住简评几点:
一、印教授的“这是生物体正常生化反应在脑老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与归宿,因此要彻底修复和恢复这些“污损”的脑组织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对此,摄入某些类似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药物会有适当的改善,但也属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这段话不严谨,对医学发展持悲观态度或者对药物学进展(包括中药历史成就)知之甚少。
二、赞同陈香美院士提出的“细胞外基质过度积聚是器官衰老共同机制”的观点,对陈院士的研究知道得比较早。
三、基本赞同吴以岭院士的“络病学”理论,但更关注他的药“通心络胶囊”中的箭和靶,以及不同学者对络病和纤维化关系的归纳、对比和讨论。
四、理解清代叶天士“新邪宜速散,宿疾宜缓攻”的治法,以及其用药特色和剂型。
五、也赞同印教授的“生化副反应损变失修性累积是生理性衰老过程的生化本质”的论断,但对内外病因及互作语焉不详。
六、注意到印教授的两句话:“带有随机性质的交联产物无法被常规蛋白质酶降解而逐渐蓄积”、“生物体对这样的“垃圾产物”往往无酶可解,在很多组织中又弃之不得……”。我的观点是虽然常规内源酶很难降解累积陈旧交联蛋白,但特殊外源酶可以降解“垃圾蛋白”,按作用底物是不是有叫“角蛋白酶”的降解高手。另外,仔细品味一下中国海军总医院金博教授的“细菌胶原酶门静脉灌注逆转兔实验性肝硬化”的研究。
七、还有,科学松鼠会云无心的“蛋白质进肚全成氨基酸?让实验说话”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3522,让我受益匪浅,方舟子懂的,你懂的。
蛋白质进肚全成氨基酸?让实验说话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3522
学过生物化学的人讨论食物成分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说法:一种东西只要是蛋白质,口服就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而是会被消化成氨基酸,和吃其他蛋白质没有什么区别。对于常见的蛋白质和一般的营养功能来说,这种说法当然也没有什么大错。但是,生物世界的东西经常充满了“例外”。当我们面对一种陌生的蛋白,可以用这样的理由来说明它“和吃其他蛋白质没有区别”吗?
“科幻”的两段:
2.11 药代动力学
研究表明菠萝蛋白酶是一种“穿肠蛋白”,未灭活时有药理活性。动物和人体试验表明,菠萝蛋白酶经动物胃肠道后可部分被整分子吸收;White RR等发现用I125标记对鼠灌胃试验,给药lh后,血液中检测到的完整菠萝蛋白酶分子相当于40%吸收量;人分3d服用口服菠萝蛋白酶8.6g,半衰期为6~9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为2.5~4ng/ml;Lotz-ter H临床研究发现,菠萝蛋白酶活性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服用剂量成正比,菠萝蛋白酶通过胃肠道以原型药物形式被完整吸收;
4 结论
4.1 蒲黄活血化瘀药效物质基础的分析推测
蒲黄与菠萝蛋白酶相比较,多种药理作用基本相同,以及生蒲黄中含有具纤溶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作者分析认为蒲黄中具有活血化瘀药效的活性成分是能被胃肠道完整吸收的具有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蛋白酶。
有经过口服直接吸收的蛋白质吗?
显然,不管是纳豆激酶的老鼠实验,还是口服蛋白药物,都还不是普通蛋白经过口服被人体吸收。但这样的例子是存在的。
有一种叫做BBI(Bowman-Birk inhibitor)的蛋白质,是来自于大豆的一种蛋白酶抑制剂,由71个氨基酸组成。像其他的蛋白酶抑制剂一样,它可以抑制体内蛋白酶的作用而影响蛋白质的消化。传统上,这样的物质被当作“反营养物质”。不过,后来人们发现它有非常好的抗癌效果,而且对多种癌症都有效。更好的地方还在于,它可以通过口服发挥作用。在动物身上进行的同位素示踪实验显示,口服BBI的2-3个小时之后,有一半以上的BBI进入了血液并运输到动物全身各处。经过尿液排出的BBI仍然具有活性。
在各种动物实验中,它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1992年,FDA批准它进入临床试验。在二期临床试验中,口服BBI显示了抗癌的能力。而用BBI抗体对病人血液进行的检测发现,BBI可以通过口服进入人体血液,而从尿液中也能检测到BBI的存在——这跟动物实验的结果类似。至于那些没有进入血液的BBI,则未经消化排出了体外。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lunasin。它只有43个氨基酸,严格说来,应该称为“多肽”而不是“蛋白质”。最初人们在大豆中发现了它,后来在小麦等种子中也找到了它的存在。跟BBI类似,它也是因为口服抗癌的作用受到了关注。在200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者直接从血浆中分离到了lunasin。志愿者连续50天每天食用50克大豆蛋白,在第5天吃完之后的30分钟和一个小时分别取检测。结果发现,吃过大豆蛋白之后的血浆中出现了lunasin,而实验之前则检测不到。经过估算,50克大豆蛋白中所含有的lunasin平均有4.5%进入了血液。
FDA是否多此一举
至少,美国FDA不敢用这样的“理论”来判断一种蛋白质是否可以食用。在《牛奶激素的是非》中介绍过FDA批准rbGH的过程,其中就有一部分是判断rbGH本身是否有害。牛奶中rbGH显然是要被吃进肚子里的,如果按照这种“口服就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说法,FDA不用做什么就可以直接得出“牛奶中的rbGH不会危害健康”的结论了。
但是,FDA的审核要求进行大剂量的短期动物实验。在连续28天中对老鼠喂以奶牛注射剂量100倍的rbGH,没有观察到各项生理指标的异常,FDA才认为rbGH不会被人体吸收,因而不必进行长期的安全性实验。
虽然这个结论跟“理论预测”相一致,但并不能认为FDA是多此一举。有意思的是,加拿大的主管部门认为FDA的结论还是不可靠,因为在另一项实验中,当喂以老鼠比较大剂量的rbGH之后,在老鼠体内检测到了rbGH抗体的存在。这一结果让FDA颇为尴尬。虽然说抗体的产生“不一定”意味着蛋白质被吸收,但是至少说明直接吸收是“可能”的。而他们最终做出维持原结论的理由,是“即使能够产生抗体,也对人体无害;而且牛奶中的rbGH含量远远不到产生抗体的剂量”。
换句话说,FDA不是因为rbGH是蛋白质就认为它在口服的时候不会被吸收,而是根据动物实验做出的结论。在面对一种新蛋白的时候,FDA和加拿大的主管部门都默认“口服蛋白有可能被人体直接吸收”,而要求实验证据来否定。
来点专业素养的:
理想的肠道吸收治疗酶不需要“悍马载体”,不用“聚乙二醇伪装”,身披“金丝软甲”,“剑术”更胜纳豆激酶、蚓激酶,“钻墙功”位列一流。我的专业课程包括植物、昆虫、微生物、生态、植物病理、毒理、农药等,却兴趣于书里没有的自然界生物奇异现象,多年行走山野(http://www.plantphoto.cn/4708/user),虽然看不见菌和酶,但知道哪里藏有“高手菌酶”。武功一般的纳豆激酶和蚓激酶炒得很热,但有谁基础研究和溯源思考过菌和酶的微生态和进化(武功是怎样炼成的)?
关于药物应用和治疗领域:
推测对细胞间质胶原蛋白(如:肝纤维化等)、血液纤维蛋白(如:血栓等)、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淀粉样蛋白(如:肾淀粉样变性等)等沉积而形成的疾病群直接有效,不清楚是否对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直接或间接有效。
蛋白质是否可能被肠道吸收?
出于科学的严谨,FDA等权威机构默认一种陌生蛋白是有可能经过口服从肠道直接吸收的。那么,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
日本科学家Fujita在1995年发表过一项研究。他们把纳豆激酶注入老鼠的十二指肠,发现纳豆激酶可以被吸收进入血液,然后发挥纳豆激酶的生理活性。当然这项研究只是说明纳豆激酶可以通过老鼠的小肠壁,并不能说明纳豆激酶如果口服经过胃液消化之后是否还能全身到达小肠,也不能说明纳豆激酶在人体中是否有同样的行为。因为纳豆 激酶的研究不是一个热门领域,这项研究也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不过,考虑到生物研究中经常用动物实验的结果来推测人体中的可能机理,这项研究至少说明:具有生理功能的蛋白质或者蛋白质大片段经过肠道吸收,这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实际上,在现代药学研究中,口服蛋白药物是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这一类药物的设计理念,一般是通过各种保护手段,让药物蛋白能够抵抗消化液的袭击而安全抵达小肠,再释放出来,并用其他物质降低小肠的吸收障碍,使得药物蛋白可以进入血液系统。制药公司各显神通,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目前,已经有一些公司的口服胰岛素进入了临床实验阶段。
关于大家的质疑:
如果质疑酶的口服吸收及治疗,那就只能用试验说话。测试肠道吸收率(生物利用度)和终点指标,可供参考的是:1.生物相容;2.相对水解降解能力强于蚓激酶、纳豆激酶,更强于胰蛋白酶;3.肠道吸收率50%以上;4.不激活内源纤溶系统;5.血浆半衰期12小时以上;6.选择合适的终点指标。
关于试验方法:
考虑因素还不少:1.试验酶与多种酶(动物、微生物和植物来源)及血液的共浴酶切反应(酶与酶干一架吧);2.消化液和体液环境模拟(酸点、辣些没关系);3.最优实验动物(上个大点的全猪);4.剂型和剂量(多喂些肠溶的);5.淋巴液和静脉血液置管收集和时序(鼠太小了);6.酶分子定性和定量测定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法是否有效,或者试验酶容许别的蛋白连接结合吗?);7.动物模型、终点指标和定量测定(如羟脯氨酸、可视化的);8.血液中分离纯化试验酶的方法(相当于致病菌接种后再分离,很暴力),如此等等。
终于荣获“民科”“勾直饵咸”的意思是水平太次
答复13楼的一些参考文献:
这个领域的研究实在太少,这篇“科幻”想法被我列在“发散思维”文件夹中,而且思想试验做了若干次了。因为“DO YOU HAVE AN IDEA BRAVE ENOUGH TO E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和“ONE TEAM. ONE VISION. ONE CURE.”(http://www.onebraveidea.com/)
1.Some features of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intact fibrinolytic enzymeIII-1 from Lumbricus rubellus.
2.Effects of absorption enhancers on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lumbrokinase.
3.On the pharmacology of bromelain.an update with special regard to animal studies on dose-dependent effects.
4.Gastrointestinal absorp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serine and cysteine proteases of animal and plant origin review on absorption of serine and cysteine proteases.
5.Bioavailability of 125I bromelain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to rats.
6.Absorption of intact peptides studies on transport of protein digests and dipeptides across rat small intestine in vitro.
7.Identification of BACE2 as an avid SZ-amyloiddegrading protease.
.......
http://xdrug.dxy.cn/bbs/topic/32884391#33064176
科幻一下:通过肠道屏障的酶能通过血脑屏障吗?
Mol Neurodegener:研究人员发现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的酶
2012年9月18日 电 /生物谷BIOON/
--佛罗里达州梅奥诊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酶,可以利用开发成一个强大的新工具来防治老年痴呆症疾病。这种酶称为BACE2,能摧毁聚集在疾病患者大脑中一种有毒蛋白质β-淀粉样蛋白。研究结果发表在9月17日的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科学杂志上。
阿尔茨海默氏病最常见的症状是记忆障碍。在美国有很多人受阿尔茨海默氏病困扰,尽管国家在这种疾病的治疗上投了了巨大的财务和物力,但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尚未被开发出来。美国佛罗里达州梅奥诊所的神经学家Malcolm
A. Leissring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对数百种酶的进行测试,以测试它们降低β-淀粉样蛋白水平的能力。
在测试过程中,发现BACE2比其他所有的酶能更有效地降低β-淀粉样蛋白。这一发现是有趣的,因为BACE2与另一种酶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密切相关,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涉及β-淀粉样蛋白的生成。博士Leissring说:尽管BACE2与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相似性很高,但这两种酶有完全相反的效果,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对β-淀粉样蛋白是促生成作用,而BACE2是降解作用。
研究发现BACE1只是在β-淀粉样蛋白酶生成减少的起始阶段发挥功效,而BACE2将β-淀粉样蛋白分解成更小的碎片从而摧毁β-淀粉样蛋白。先前的研究已经表明BACE2可通过第二个机制降低β-淀粉样蛋白水平:BACE2在β-淀粉样蛋白生成的中间部分也发挥作用,能防止β-淀粉样蛋白的生产。
美国佛罗里达州梅奥诊所的神经学家Samer Abdul-Hay博士说:了解BACE2降低β-淀粉样蛋白的两种不同机制,开发以这种酶为靶点的基因疗法来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是一个特别有前途的策略。这一发现表明,BACE2的损伤可能增加阿尔茨海默氏症的风险。研究人员已经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助,研究在小鼠疾病模型中阻断BACE2破坏β-淀粉样蛋白的功效是否会增加患阿尔茨海默氏症疾病的风险。
还有脑洞大开的:
《Ending Aging》( Aubrey de Grey / Michael Rae ):剑桥大学奥布里·德·格雷提出老化的七大因子是:1、细胞的萎缩和恶化;2、细胞的恶性繁殖;3、染色体的变化;4、线粒体的变化;5、细胞体内垃圾的堆积;6、细胞体外垃圾的堆积;7、细胞体外蛋白质的交织。
奥布里·德·格雷的长寿研究走的是工程师的路线,他认为,人之所以会衰老,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累积的“垃圾”导致。比如皮肤胶原蛋白在细胞外互相交联纠结,形成皱纹;衰老的细胞堆积在关节软骨组织,造成退行性关节炎;胆固醇在动脉中沉积下来形成脂肪沉积,造成心脏疾病;衰老就是一场垃圾灾难。如果我们能找出所有引起人类组织器官衰老的“垃圾”,而后为它们设计清理方案,就能阻止疾病发生。他把这种方法称为“工程化抗衰老策略”。
奥布里·德·格雷提出的一些对抗衰老的办法倒没有那么异想天开:他曾提出用干细胞疗法促使生命体产生新的组织、器官和神经细胞,这一设想其实已经进入科学试验。不过对于延缓衰老的措施,他的许多著名观点也是富于创造性的,更是极端的:他曾提出一种对抗衰老的“垃圾全面清除法”,在人类基因中植入某种来自土壤的细菌,这种细菌能够把垃圾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他相信人类基因一旦拥有转化垃圾的功能,全身的细胞就可以像清理垃圾一样,把代谢系统中可能加速细胞衰老的垃圾全部清出体外,彻底解决衰老问题。
http://xdrug.dxy.cn/bbs/topic/32884391
问题解析:
1、首过效应:最优为耐酸、抗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但也可采用包埋处理的肠溶剂型,减少首过损耗;
2、吸收效率(生物利用度):大分子酶进入肠淋巴以及血循环的效率取决于酶特性,通常武功强于胃、胰蛋白酶、血浆蛋白酶的为优选,但还需试验、测试和筛选;
3、血浆半衰期:抗血浆中的各种蛋白酶,半衰期较长;
4、溶栓特性:就如清洗医用器械(如内窥镜官腔)的多酶清洗剂及自动循环清洗机。优选能直接溶栓但不激活内源纤溶系统,对形成周期长且半衰期长的胶原蛋白、纤维蛋白等能逐渐水解(靶点是血和淋巴循环中细胞外的各种蛋白,各种蛋白的生成和降解是动态的,半衰期20秒到1000天不等,如胶原蛋白的半衰期为1000天),在内源蛋白降解和生成的安全平衡区间内,用药疗程在3-6个月。酶的化学反应速度远快过血液流速,一般不考虑局部用药;
5、活性高、特异性高、安全性高、治愈率高、作用机理明确将是其主要特点。
(关于口服胰岛素的乱弹:胰岛素有51个氨基酸,一般肠吸收酶有500个左右氨基酸,融合不行,整合能行吗?即使能整合,酶及肠吸收特性又如何?自身会降解成那些组分?这个技术难度极大和未知数太多!)
关于菠萝蛋白酶药代的思考题:
1.“复方菠萝蛋白酶片治疗精液不液化症”(口服).
2.输卵管堵塞治疗建议:......药物治疗粘连(1) 糜蛋白酶肌肉注射 、隔日 1 次、共5-10次.(2)透明质酸酶肌肉注射、隔日1次、共5-10次.(3)菠萝蛋白酶肠溶片口服每日3次、7-10日为一疗程.
3.菠萝蛋白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系统综述(英文)(口服).
4.肺结核治疗经验谈(华西医科大学某医生的):在最近几年来我对肺结核的传统治疗做了小小的改变,在肺结核的传统治疗基础上加上一种药叫复方菠萝酶片口服,治疗方案如下:异烟肼+利福平(或利福喷丁1#qd)+乙胺丁醇+复方菠萝酶片(2# tid)治疗疗程为9个月,结果惊奇的发现原来一些中老年人多年来肺结核反复迁廷不愈的病人结果治愈了,而且有部分病人治愈以后肺内一点钙化灶都没有了,一点肺内纤维化病灶都没有了,复查胸片完全正常了。一些结核性胸膜炎的病人按这个方法治疗以后,复查胸片看连一点胸膜增厚的阴影都没有了,相当多的肺结核病人按这个方法治疗2~3个月以后复查胸片发现原来的病灶明显吸收好转,而肺结核的传统治疗2~3个月以后复查胸片看往往是看到原来的病灶有所吸收好转,差距截然不同,很多病人复诊时都向我反映体重明显增加了。我想原因如下,菠萝蛋白酶能够促进药物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够降解肺内纤维化形成以及胸膜肥厚增生等。我把我的治疗经验讲出来,希望对当前日益严竣的肺结核病有所帮助,也希望广大同行进一步观察实践完善。
http://xdrug.dxy.cn/bbs/topic/32884391
5楼说到核心问题了,这个问题云无心与方舟子PK过。方舟子曾说过“蛋白质经口服到了肠道,将会被消化成氨基酸才被人体吸收,通常不能直接进入人体发挥其独特作用,所以蛋白质药物(例如胰岛素)要注射才有效,口服则无效
”,注意有“通常”二字。我正是要找自然界中极为少数的能被人肠道吸收的酶(但不是胰岛素等人内源蛋白),从物种种类方面估算,找到菌株的概率为1%,从酶的多样性上估算,找到目标酶的概率为1‰。请看云无心的科普文章:蛋白质进肚全成氨基酸?让实验说话;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3522 ;参考文献自己找吧。
那些没被消化彻底的“残余”
不仅是这些能够经受住消化酶的考验而直接进入血液的蛋白质具有生物活性。即使是那些扛不住消化酶的袭击而土崩瓦解的蛋白质,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生物活性”。也就是说,不同的蛋白即使被消化了,也不意味着就一定“没有区别”。
通常,蛋白质到了胃里就开始被消化,出了胃进入十二指肠的时候就变成了氨基酸以及各种长短不一的蛋白质片段的混合物。这些蛋白质小片段,小的由两三个氨基酸组成,多的可以达到几十个。在学术领域,它们被称为“多肽”,商品营销中又被称为“胜肽”。比如,两个氨基酸的叫二肽,三个氨基酸的叫三肽……
进入十二指肠的这些混合物开始被吸收进入血液,同时小肠中的消化液进一步把这些多肽分解得更小。与人们的直觉不符合的是,小肠对单个氨基酸的吸收不是最迅速的,而是二肽、三肽吸收更快。多肽们是被吸收还是被进一步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取决于吸收和消化的竞争。比如牛奶中最主要的两种蛋白质,乳清蛋白就很容易消化,而酪蛋白就比较慢。这样,乳清蛋白的吸收就主要以氨基酸或者二肽、三肽的形式,而酪蛋白就更容易以多肽的形式被吸收。1998年,法国巴黎大学的研究者在Biochimi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给健康常人食用酸奶或者牛奶,然后分别收集胃液、肠液和血液,来分析其中的多肽组成。在血液中,检测到到了两个来自酪蛋白的长链多肽的存在。
传统上,牛奶、大豆、鱼等食物仅仅被当作优质的蛋白质来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把目光对准了它们产生的多肽。大量具有各种各样“生物活性”的多肽被分离了出来,并在在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中显示了生理功能。虽然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未必能在人体内得到重现,这些多肽对于人体健康能够产生多大的作用的确还需要更多临床实验的验证,但是有两点是学术界广为接受的:不同的蛋白质能够生成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多肽;这些多肽可以被直接吸收进入血液系统。
2010年,日本学者在《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让志愿者吃下不同来源的蛋白质或者这些蛋白质的水解物,然后在不同的时间抽取他们的血液,分析其中的胰岛素以及各种氨基酸和二肽的含量。结果发现,在吃了不同的蛋白质、或者预先水解程度不同的同种蛋白质之后,各种氨基酸、二肽达到血液中的速度并不一样。而这种不同,会导致胰岛素分泌的差异,从而影响人体的生理状况。
民科专家你好,民科专家再见。勾直饵咸。
发现“穿肠而过”的生物大分子(2001-08-03)
经过近4年的努力,我国科学家日前发现一种具有“穿肠而过”功能的生物大分子,不仅为研制新药物提供了可能的载体,而且进一步完善了传统的蛋白质吸收理论。
生命是建筑在分子水平上的。从分子水平看,生命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遗传物质DNA是生命工厂里的总设计师,蛋白质则代表了生命功能的执行者,是遗传信息的表现形式。酶也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生物催化剂,在温和的条件下高效地催化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人体每天要补充大量蛋白质。传统上认为,蛋白质大分子在进入肠道后被分解成氨基酸片段进入体内。但是,近年来,国际科学家发现菠萝蛋白酶、α-乳清蛋白等部分蛋白质分子并未被分解成片段,而是以整分子的状态“穿肠而过”进入血液。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赫荣乔教授率领的课题组从1998年起,开始研究一种新的蛋白酶的吸收机制,并于近年取得突破。
这种从传统中药材——被称为“地龙”的蚯蚓中提取出的蚯蚓溶纤蛋白酶,也就是蚓激酶,具有很强的纤维溶解活性,目前已经用于治疗脑血栓、中风后遗症等疾病。
但是这种酶是如何进入血液,作用于脑血栓的呢?为**机制之谜,科研人员首先制备出蚓激酶的抗体,然后将截取的一段小鼠十二指肠放入溶液中进行保温培养,滴入蚓激酶分子。免疫学研究结果表明,有10%到15%蚓激酶被肠上皮吸收,最高达30%。科研人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一步在肠上皮细胞中检测到了这种蚓激酶的存在。
此外,通过腹腔注射,科学家发现小鼠血清中存在约10%的蚓激酶,表明这种蛋白质大分子能够通过肠上皮进入血液。注射60分钟后,血液中的蚓激酶活性达到最大值。
科学家的论文发表在荷兰的《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上。专家认为,“穿肠而过”大分子的发现,从分子层面上阐明了蚓激酶作为中药的作用机理。据悉,科学家正在研究以这种具有“穿肠而过”功能的生物大分子作为载体,开发多种新药。
这,意味着什么?
不同的蛋白质是不一样的。即使吃到肚子里,它们也不仅仅是满足人体的氨基酸需求那么简单。虽然像BBI或者lunasin这样特立独行的蛋白质很少见,但是当我们面对一种新的、人类知之甚少的蛋白,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它就一定会被消化成氨基酸被吸收,从而不会产生“特别的”作用——当然,这种“特别作用”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
即使是常见的牛奶、大豆、肉类的蛋白,多数会被消化成单个氨基酸而吸收,也还有一些顽强的片段以多肽的形式存在。这些多肽虽然可能只占吃下的蛋白质总量的一小部分,但是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效成分”往往并不需要占据量上的主导地位。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理论上的可行并不意味着打着“神奇蛋白”“活性多肽”旗号的商品就是“有效”的。当我们面对那些说得天花乱坠的的蛋白质或者多肽产品,以“各种蛋白质口服之后都没有区别”来否定也是不合理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对生产者说:不要拿理论上的“可能”说话,请拿出具体的实验证据来。
相关问题
阿尔兹海默氏症相关信息? 2个回答
酪氨酸激酶领域的大牛推荐? 2个回答
医药行业,化药和生物类药品有什么区别?未来走向如何? 2个回答
问一下在药物化学中确定先导化合物以后,如何进一步优化分子结构,来提高化合物的溶解度? 1个回答
药物化学家一生发现新药的几率有多大? 1个回答
编辑推荐
三价铬溶液颜色问题? 15个回答
能否用离心代替旋蒸去除乙醇? 2个回答
想请教下靛蓝染料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下吸收的问题? 4个回答
硫酸钙结垢,用什么清洗掉? 4个回答
氰基取代苯环上的卤素的反应条件? 0个回答
 
请填写举报原因
选择举报原因
 
增加悬赏
剩余能量值
能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