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盖德化工网  >  盖德问答  >  层析柱的长度问题?

层析柱的长度问题?

有时候看到有人装了个一米多长的柱子,又有人说装个三五厘米的柱子就够了。这个柱子的长短是不是得看TLC上各点间的Rf值的差距?我现在有个产物在TLC上有5-6个点,Rf值相差不会超过0.05,每个点的物质我都要。那我是用比较短的柱子梯度洗脱,还是用比较长的柱子慢慢冲?如果增大柱压,那用长的柱子是不是效果会好点?
0评论 +关注
共18个回答
< >柱子长短主要看直径高度的比值,大约在1:5~1:10左右,适当掌握。不过这和你所用的硅胶粒度也有关系,硅胶细的话可以短一点,不知楼主有多少样品。原理上,只要rf有差别都可以分开的。

< >超赞9楼观点。

< >回13楼,6cm柱子似乎粗了点。按你所说的计算,共用90g硅胶,如果装成直径4cm*高23cm似乎更合适。这90g硅胶量,也许能分离比1g更多的你的混合物,试试吧。

我建议二次或三次乃至多次上柱子,因为你几个点都要,在实际操作中很难一次完全分离,可以先收纯几个然后分离纯化另几个;柱子高度最好高点,直径小点,增加理论塔板数,洗脱剂极性小点(是薄层板层析的80%左右)。加压应该和分离效果没关系,但流速快,接受时容易因来不及分开就将原本能分开的两物质又合到一起了。
< >装柱水平对分离效果的影响更大

< >长柱短柱,对不同样品效果不同

< >但我觉得对长短柱的选择,更多时候是出于一种习惯和偏爱

< >楼主可适当选择,短柱效率高!

< >一般来说你用的硅胶和你要得到的东西的比例大概在20-30,就能完全分开的

< >你的柱子,用到细硅胶会提高柱效;用的硅胶量大到90倍,也有点多。另外,每杯50 ml,有点多。当减少硅胶用量到合适的地步,每杯20~30 ml也许就足够了。这样洗脱剂总量应该还能减少。

< >推荐这个帖子,看看你的结果和计算值相符否?如果你对照你的结果和这个帖子,得出的结论对大家都有帮助。

< >http:///bbs/dispbbs.asp?boardid=43&id=39006&page=4

最近再用,学习一下
< >我的东西有几十克呢。貌似有人说柱的直径跟东西的量多少有关,柱的高度跟分离的难易有关,不知道对不对?

< >有三个点rf值很接近,tlc板上看勉强分得开,如果二次展开倒是可以分的比较好。我想用300-400目的硅胶,硅胶和样品的比例是不是得比较大?柱长10cm左右可以吗?

< >承蒙楼上各位的指导,报告下目前的实验过程。由于东西成分较多,为了降低分离难度,先用溶剂萃取法将tlc前面两个点的组分一起萃取出来,这样样品就分为两大组分。前两点rf值相差较大,轻松搞定。

< >以下是后三个rf值相近的点的分离:

< >硅胶300-400目(山东烟台),120度下烘半小时;采用内径6cm的柱子,氯仿湿法装柱,柱高10cm。柱子用三个柱体积氯仿走一遍,以提高填充密度。湿法上样,样品量1g,色带厚0.5cm。氯仿-甲醇加压梯度洗脱。加压采用鱼缸增氧泵,功率4.5w;流速大约5-10ml/min,视柱内溶剂高度而有所差别,每50ml接一瓶。花了1500ml的溶剂,终于把后三个组分分离开。

< >    请各位高手就以上的实验过程提提意见,以利改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9 1:14:41编辑过]
< >比300-400目的硅胶更细的,是薄层层析硅胶吗?

< >我之所以用这么粗的柱子,硅胶量这么大,主要是因为产品在洗脱剂中的溶解性很差,在走柱子的时候扩散很严重,为了尽量减少点的交叉,只好这样。如果要提高溶解性,可以加入较多的乙酸,但我的产品在乙酸中会分解(不过在氯仿这样的环境下貌似分解的比较慢),而且大量的乙酸给后处理和溶剂回收带来不少麻烦。如果用苯-二氯甲烷-乙醇体系效果会好一点,但老板不让我用苯,我也不想用。

< >50ml一瓶还好,因为溶解性差,所以50ml中溶不了多少样品,有交叉点的瓶数也没几瓶。就是感觉这样的效率太低了。据说真空液相层析法对分离量大的样品有优势,不知道合不合适?

< > 另外,版主提到的那篇帖子,我之前很仔细的研究过了。总体感觉还是比较接近实际的,不过对于扩散比较严重的样品,就不太好用了,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0 22:51:16编辑过]
< >加压可以使硅胶颗粒间的间隙减小,均匀程度增加,增加柱效

< >但常压能分开时,最好不用加压,因为加压麻烦

< >另外,装柱对分离效果的影响更大

< >过柱子,如果是固体样品,拌样硅胶用1.2~1.5倍左右;如果是液体样品,用1.5~2倍左右硅胶拌样。

< >装柱硅胶用拌样硅胶的4~7倍左右,一般样品都可以分开。

< >以上是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以下是引用allanceyang在2006-12-3 18:59:00的发言:
< >我的东西有几十克呢。貌似有人说柱的直径跟东西的量多少有关,柱的高度跟分离的难易有关,不知道对不对?

< >有三个点rf值很接近,tlc板上看勉强分得开,如果二次展开倒是可以分的比较好。我想用300-400目的硅胶,硅胶和样品的比例是不是得比较大?柱长10cm左右可以吗?

< >在满足径高比的条件下,越粗的柱子分离效率越高。 < >硅胶的总量和待分离物质的总量相关。依其分离难易程度不同,可用20倍~100倍重量比。这方面的讨论本论坛有很多,请搜索。如用“柱层析”作为关键词。

接受9楼观点,在实际应用中再度揣摩,不一样的样品分离时有一定的差别。
< >谢谢16楼的验证。

< >薄层层析硅胶,可用在柱层析上的h,具体是多少目我不知道,但印象中比400目细,而且目数更均匀,这样用同样的硅胶量会获得更高的塔版数。

< >至于样品溶解度的问题,如果在洗脱剂中溶解不好,造成湿法上样体积过大,可能会造成交叉现象,一般是通过加大硅胶用量解决。其实你的这个问题,还有一个解决方法,就是干法上样。选择最好溶解度的低沸点溶剂(甲醇、丙酮等),用尽量少的粗硅胶(1~3倍)拌样,这样就不会造成上样体积过大的问题了。

< >vlc,就是你说的真空液相层析,我也赞成将其用于rf值接近的样品的分离。其原理相当于薄层的多次展开。这个方法论坛里也多次讨论过。所用硅胶可以低至样品量的5~10倍,且有时可以分离tlc上部分交叉的点。但这个方法对装柱子有很高的要求,要装得非常结实、非常均匀才行。有很多人并不看好vlc,认为那是一个粗分工具。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柱子的长短,要根据你样品的性质来定,首先,要能分开,在适当加快时间。
以下是引用licongsheng在2006-12-8 11:59:00的发言:
我建议二次或三次乃至多次上柱子,因为你几个点都要,在实际操作中很难一次完全分离,可以先收纯几个然后分离纯化另几个;柱子高度最好高点,直径小点,增加理论塔板数,洗脱剂极性小点(是薄层板层析的80%左右)。加压应该和分离效果没关系,但流速快,接受时容易因来不及分开就将原本能分开的两物质又合到一起了。
< >1、梯度洗脱即可,不必二次或三次上柱子。 < >2、柱子高、直径小,就可以增加塔板数了?你怎么看细柱子的边缘效应对分离的影响? < >3、洗脱剂,我一般是降低极性一倍,而不是80%那么少。 < >4、流速适当的快,可以减轻柱子的横向扩散,因此合适的快流速(加压)是可以提高分离效果的;但过快的流速会因为样品与硅胶之间吸附-解吸附的不完全,造成效率下降。 < >5、“接受时分不开”和“原本能分开”是两回事,不能归罪于快流速。 < >关于柱子是粗些好还是细些好,一直都有争论。我还是这个观点:在满足径高比的情况下,短粗的柱子效果好于细长的。如果走柱子时能观察到色带,这个就很容易分辩:短粗的柱子,色带是一条平线;细长的柱子,色带是一个舌型,边缘效应非常明显。 < >以上与战友们探讨。

< >rf小,最好重选展开剂;

< >过柱子最好梯度淋洗;

< >柱子的长短与硅胶目数,柱子的径高比,淋洗速度甚至装柱方法等密切相关

相关问题
核酸的发现和发展是怎样的? 1个回答
臭氧氧化如何去除再生水中的有机物? 1个回答
你知道哪些VOCS废气处理技术? 2个回答
低温甲醇洗工段有哪些常见故障处理措施? 1个回答
谈谈催化剂在聚氨酯发泡材料上应用与分析? 1个回答
编辑推荐
三价铬溶液颜色问题? 15个回答
能否用离心代替旋蒸去除乙醇? 2个回答
想请教下靛蓝染料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下吸收的问题? 4个回答
硫酸钙结垢,用什么清洗掉? 4个回答
氰基取代苯环上的卤素的反应条件? 0个回答
 
请填写举报原因
选择举报原因
 
增加悬赏
剩余能量值
能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