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盖德化工网  >  盖德问答  >  奥氏体不锈钢使用温度...

奥氏体不锈钢使用温度和敏化温度?

个人认为,贫Cr仅有晶间腐蚀倾向,如腐蚀还需相应的腐蚀环境如氯离子或大多数酸。如果不这些环境,是可以用的。至于为什么还选用,我猜测是该温度范围的耐热钢比奥氏体钢昂贵或是市场上不易购得等。
0评论 +关注
共13个回答
奥氏体不锈钢在450~850℃保温或缓慢冷却时,会出现晶问腐蚀。合碳量越高,晶间蚀倾向性越大。此外,在焊接件的热影响区也会出现 晶间腐蚀。这是由于在晶界上析出富cr的cr23c6。使其周围基体产生贫铬区,从而形成腐蚀原电池而造成的。这种晶间腐蚀现象在前面提到的铁 素体不锈钢中也是存在的。 工程上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防止晶间腐蚀: (1)降低钢中的碳量,使钢中合碳量低于平衡状态下在奥氏体内的饱和溶解度,即从根本上解决了铬的碳化物(cr23c6)在晶界上 析出的问题。通常钢中合碳量降至0.03%以下即可满足抗晶间腐蚀性能的要求。 (2)加入ti、nb等能形成稳定碳化物(tic或nbc)的元素,避免在晶界上析出cr23c6,即可防上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 (3)通过调整钢中奥氏体形成元素与铁素体形成元素的比例,使其具有奥氏体+铁索体双相组织,其中铁素体占5%一12%。这种双相组织不易产生晶间腐蚀。 (4)采用适当热处理工艺,可以防止晶间腐蚀,获得最佳的耐蚀性。 稳定化处理:一般是在固溶处理后进行,常用于含ti、nb的18-8钢,固处理后,将钢加热到850~880℃保温后空冷 ,此时cr的碳化物完全溶解,ti和ni的碳化物不完全溶解,且在冷却过程中充分析出,使碳不可能再形成格的碳化物,因而有效地消除了晶间腐蚀。
lz不妨观察一下,高温下用的奥氏体不锈钢,含碳量是略微提高的,比如304用在450°左右,304h能用到550~600°,适当提高含碳量有助于提高奥氏体不锈钢的高温强度及抗氧化能力 再补充一下,高温选用奥氏体不锈钢应该是没有相应腐蚀介质或腐蚀轻微的场合(lz不妨观察一下),如果是用在高温腐蚀环境肯定是crmo钢+不锈钢复合板/堆焊
超过850℃后,各种资料称,“晶粒内部的cr向晶界补充的速度会加快,从而缓解晶界的贫cr现象."此观点是否正确?
奥氏体不锈钢是有这个在425~800之间有这个特性,但是为了防止出现敏化现象,奥氏体钢在出厂时都进行了特殊处理,如固溶,加入元素,稳定化等等。改变了其原来的特性。
作为奥氏体不锈钢,很多书上的敏化区间就是450~800。但是有一个概念就是,敏化了并不一定就会晶间腐蚀。因为晶间腐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腐蚀的介质。如果存放的介质只是高温,而没有腐蚀情况,特别是氯离子,那就算敏化了,也没有什么大问题。还有就是,如果含碳量控制的低,那固溶热处理后就没有多余的碳可以和cr相结合,所以敏化的情况不会很严重,或者添加稳定化元素如ti或者nb,这些元素比c更容易和cr结合,这些都是控制敏化的手段。
请教楼主,不锈钢的敏化是如何定义的,或者说,我们如何知道某一块不锈钢试板是否已被敏化? 如果要测定 ... 晶间腐蚀是有标准的,你说的测试不锈钢在某一温度的敏化是没有看到标准的,只有微观分析方法的标准。 关于敏化,个人认为,就是在奥氏体晶粒之间存在碳化物、氮化物等,这要用金相微观检测才能发现。还有一种就是西格玛相的存在,这种相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有的,只有在普通奥氏体不锈钢中有5%左右铁素体,而且在700~900度之间长期保温才会出现,这个过程至少需要50小时以上,所以,在一般正常热处理情况下是不会有的。 敏化是另一个概念,就是晶粒之间的间隙化合物阻碍了晶粒的滑移,导致韧性降低,脆性倾向增加,也就会容易晶间腐蚀。因为在晶粒之间的碳化物和氮化物将优先腐蚀……这是原理。
国内还专门有一个标准专门说晶间腐蚀和敏化的事情。温度区间也是450~800左右。而且我们平时做的不锈钢零件 ... 美国人说650度开始敏化,而我们的权威说650度是敏化的关键温度,可我们的权威自己做故过试验吗? 我做了很多实验来验证,所以有话语权。
美国人说650度开始敏化,而我们的权威说650度是敏化的关键温度,可我们的权威自己做故过试验吗? 我做了 ... 请教楼主,不锈钢的敏化是如何定义的,或者说,我们如何知道某一块不锈钢试板是否已被敏化? 如果要测定一个不锈钢试样的敏化温度,应该如何进行试验呢?是否有相关的试验标准?
奥氏体不锈钢的敏化温度是450-800度,长期处在这个区间会有cr23c6在晶界析出,造成晶间贫cr日后引发晶间腐蚀。那按理说不锈钢就不该在450-800这个温度区间使用,可为什么很多该温度下的设备还是选奥氏体不锈钢作为耐热钢呢?
挑战传统理论,需要用广谱抗菌药进行杀除。 650度敏化是谁最先提出的,有依据吗?有试验结果吗和微观分析的比照吗?这是极大的谬误,《不锈钢焊接冶金学及焊接性》p153页讲得非常清楚,奥氏体不锈钢的热处理温度为550~650度之间。我们做出的实验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若刨根问底,我想知道是谁最先提出650敏化这个概念的。我们不仅在核级316ln材料,也在普通的304材料焊接以后进行了600、750、870、920度不同温度范围进行了热处理,其结果就是600度最好,920度最差。我的论文已收录在《第八届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中,由化工出版社出版。 想刨根问底的,请到我的主页看看……
奥氏体不锈钢在450~850℃保温或缓慢冷却时,会出现晶问腐蚀。合碳量越高,晶间蚀倾向性越大。此外,在焊接 ... 学习了,一下贫cr,高人指点就是不一样啊,
挑战传统理论,需要用广谱抗菌药进行杀除。 650度敏化是谁最先提出的,有依据吗?有试验结果吗和微观分析 ... 国内还专门有一个标准专门说晶间腐蚀和敏化的事情。温度区间也是450~800左右。而且我们平时做的不锈钢零件,在675℃的情况下比600℃时更容易敏化而导致晶间腐蚀不合格。但是你又说你们做过试验,有点迷茫了,需要学习一下,你们的试验结果是颠覆性的了。
超过850℃后,各种资料称,“晶粒内部的cr向晶界补充的速度会加快,从而缓解晶界的贫cr现象."此观点是否正 ... 错,超过850度后,是碳化铬被熔解了。
国内供应商(31家)
您可能感兴趣的问答
 
请填写举报原因
选择举报原因
 
增加悬赏
剩余能量值
能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