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ltif2784 +关注 私信
  • 0被赞
  • 0收藏
  • 0关注
引言: 过氧化二异丙苯( DCP ) 的用途非常广泛。DCP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工业和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其独特的化学性质赋予了它多种应用的可能性,包括作为催化剂、交联剂、引发剂等。本文旨在探讨DCP的主要用途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情况,以深入了解这一化合物的功能和潜在价值。通过对DCP用途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一化合物的特性,为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参考和启示。 1. 过氧化二异丙苯介绍 高分子材料合成中不同的交联反应通常是从自由基开始的。有机过氧化物是自由基最重要的来源。在橡胶生产中,由于交联过程中不产生亚硝胺,因此可以很好地用过氧化物代替传统的硫化体系。 DCP因其较好的稳定性而成为最常用的自由基供体。它主要用作橡胶、塑料和高分子材料的聚合和改性添加剂。 过氧化二异丙苯( DCP),C18H22O2,CAS No: 80-43-3,是一种白色菱形晶体。作为一种有机过氧化物,DCP对热很敏感。DCP的分解温度高于普通有机过氧化物,对振动和摩擦相对不敏感,便于储存和运输。 过氧化二异丙苯的作用是什么? DCP是橡胶和许多高分子合成材料合成和生产的重要添加剂。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合成橡胶和功能性高分子复合材料需求的不断增加,DCP的应用将日益扩大。结晶是DCP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这种方法通常使用酒精溶液或酒精和水的混合溶液作为溶剂。DCP的熔点为38.5 ~ 38.9℃。DCP在较高温度下会熔化,但在0℃以下的溶解度数据具有较低的实用价值。因此,选择的温度范围为274.15 K ~ 302.15 K。 2. 过氧化二异丙苯的用途 过氧化二异丙苯 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特别是聚合物化学。以下是它的主要应用 : ( 1) 聚合物和弹性体中的交联剂 : 过氧化二异丙苯通过在单个聚合物链之间形成交联,有助于创建更坚固,更耐用的聚合物。这加强了材料的整体结构,使其更耐热,耐化学品和耐磨。从这一过程中受益的常见产品包括软管、电线、轮胎和橡胶密封件。 ( 2) 聚合引发剂 : 过氧化二异丙苯 可以引发聚合过程,即由较小的分子形成长链分子。这在生产各种塑料,如低密度聚乙烯 (LDPE)中是必不可少的。聚合工艺的进步正在推动过氧化二异丙苯市场的创新。制造商正在开发新的和改进的聚合技术,例如反应挤出和溶液聚合,以提高聚合物的效率和性能。过氧化二异丙苯作为交联剂和引发剂在这些工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生产出具有定制性能的聚合物。 ( 3) EPS(膨胀聚苯乙烯)中的阻燃增效剂: 过氧化二异丙苯 可提高 EPS中阻燃剂的有效性,EPS是一种硬质泡沫塑料,常用于建筑保温和包装材料。当受热时,过氧化氢分解并释放自由基,帮助扑灭火焰。 ( 4)汽车行业 汽车工业是过氧化二异丙苯的主要消费者,用于生产各种部件,如软管、密封件和垫圈。随着对轻量化、省油车辆的需求不断增长,对能够承受恶劣工作条件的高性能聚合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过氧化二异丙苯有助于提高汽车应用中聚合物部件的耐用性和可靠性,从而推动其在行业中的需求。 ( 5)向生物基聚合物的转变 向生物基聚合物的转变是塑造过氧化二异丙苯市场的另一个趋势。生物基聚合物来源于可再生资源,如植物基原料,是传统聚合物的更可持续的替代品。过氧化二异丙苯可用于生产生物基聚合物,以提高其性能和功能,支持这一环保领域的增长。 ( 6)在电线电缆绝缘中的使用增加 过氧化二异丙苯广泛用于电线电缆工业中生产绝缘材料。它有助于提高绝缘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电气性能,确保电缆的安全可靠运行。随着电力和基础设施发展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在新兴市场,电线电缆行业对过氧化二异丙苯的需求预计将上升。 需要注意的是,过氧化二异丙苯是一种有害物质。它是一种强氧化剂,如果处理不当会剧烈分解。使用此化合物时,请始终遵循安全指南。 3. 过氧化二异丙苯 溶于水吗? 过氧化二异丙苯常被误认为可溶于水。然而,它被归类为几乎不溶性。这是因为过氧化二异丙苯的分子结构中含有许多非极性基团,如苯环和异丙基,这些基团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因此过氧化二异丙苯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 过氧化二异丙苯不溶于水, 这一特性对其安全处理和有效使用至关重要。选择合适的溶剂对优化过氧化二异丙苯的性能至关重要。由于过氧化二异丙苯在氯仿和二甲基亚砜 (DMSO)等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的溶解度,因此它们成为需要控制释放或特定化学反应的应用的首选。 4. 安全注意事项和处理指南 过氧化二异丙苯 的氧化特性需要严格的安全协议来降低风险。始终在通风良好的地方处理,远离热量,火花和明火。尽量减少粉尘的产生,并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PPE),如防火服、手套、护目镜和呼吸器,以防止皮肤和吸入接触。如有接触,应立即用水冲洗患处至少15分钟,并立即就医。储存和运输都需要同样的警惕。将过氧化二甲酰保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最好低于30℃(86°F),保存在原始的密封容器中。远离酸、碱和还原剂等不相容物质。二级密封应到位,以防止泄漏污染周围环境。遵循这些安全预防措施对于确保安全处理和储存过氧化二异丙苯至关重要。 5. 环境影响与法规 过氧化二异丙苯 对环境的影响需要仔细考虑。虽然其低水溶性降低了水生污染的风险,但其在鱼类体内的生物积累潜力需要负责任的处理措施。像 REACH(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这样的监管框架监督过氧化二异丙苯的安全使用。制造商和用户必须遵守这些法规,其中可能涉及处置,环境风险评估和报告潜在释放的具体要求。通过遵守这些法规并实施最佳实践,可以将过氧化二异丙苯的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6. 过氧化二异丙苯安全吗? 过氧化二异丙苯 本身并不安全。它是一种可燃的有机过氧化物,能放热分解 (放出热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引爆。此外,过氧化二异丙苯苯是一种刺激物,可引起皮肤、眼睛和呼吸道的刺激。 如果你不确定如何安全地处理过氧化二异丙苯,最好咨询专业人士。 7. 结论 :过氧化二异丙苯的潜力最大化 在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过氧化二异丙苯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其在各行业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特别是在聚合物化学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平衡工作表现与环境责任,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 DCP的潜力,推动相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利用创新技术和绿色生产方法,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DCP的效率和环境友好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参考: [1]https://www.verifiedmarketreports.com/blog/top-7-trends-in-the-dicumyl-peroxide-market/ [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7732219367819 [3]https://www.parchem.com/siteimages/attachment/ghs%20dicumyl%20peroxide%20msds.pdf [4]https://www.ilo.org/dyn/icsc/showcard.display?p_card_id=1346&p_version=2&p_lang=en# ...
本文将探讨合成3-环丙甲氧基 -4- 二氟甲氧基苯甲酸的不同方法,以期为罗氟司特的工业生产提供可行的合成方案。 背景:罗氟司特 (Roflumilast,Daxas) 由瑞士 Nycomed 公司开发 , 于 2010 年 6 月获欧盟批准上市用于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和慢性支气管炎。并于 2011 年 2 月获得美国 FDA 批准用于治疗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商品名为 Daliresp 。罗氟司特是一种口服的选择性磷酸二酰酶 4(PDE4) 抑制剂 , 该药品已经证明能够以一种崭新的作用方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是十多年来首次获得欧盟批准的新一类 COPD 治疗药物。罗氟司特为一日 1 次用药的口服片剂 , 适用于有频繁加重病史的成人患者慢性支气管炎相关严重 COPD 的维持治疗。 3-环丙甲氧基 -4- 二氟甲氧基苯甲酸是合成罗氟司特的关键中间体。 合成; 1. 方法一: 以 3- 羟基 -4- 苄氧基苯甲醛为原料,经过 3- 位羟基环丙甲醚化,将醛基转化为羧酸甲酯,催化氢解脱除 4- 位苄基后二氟甲醚化,再水解得到 3- 环丙基甲氧基 -4- 二氟甲氧基苯甲酸。 具体步骤如下: ( 1 ) 4- 苄氧基 -3- 环丙基甲氧基苯甲醛 (III) 的制备 4-苄氧基 -3- 羟基苯甲醛 (II) 16g 、无水碳酸钾 17.5g 依次加入到 70mL 无水 N,N- 二甲基甲胺中 , 搅拌下加入 14.2g 溴代甲基环丙烷 , 升温至 80 ℃ , 搅拌反应 2 小时。降温后 , 将反应液倾入 300ml 水 , 用 2X300mL 乙酸乙酯提取 , 合并有机相 , 依次用水、饱和食盐水洗涤 , 无水硫酸钠干燥浓缩 , 得白色固体 19.2g, 收率 97% 。 ( 2 ) 4- 苄氧基 -3- 环丙基甲氧基苯甲酸甲酯 (IV) 的制备 将上步制得 4- 苄氧基 -3- 环丙基甲氧基苯甲醛 (II) 溶于 400mL 无水甲醇 , 搅拌下依次加入碘代琥珀酰亚胺 38.8g 、无水碳酸钾 23.8g, 室温搅拌 24 小时。向反应体系中加入 200mL 水及 33.7g 五水硫代硫酸钠 , 搅拌至反应体系无色 , 加入 200mL 水 ,2X40mL 乙醚提取 , 合并有机相 , 依次用水、饱和食盐水洗涤 , 无水硫酸钠干燥 , 浓缩 , 得白色固体 18g, 收率 84.7% 。 ( 3 ) 3- 环丙基甲氧基 -4- 羟基甲酸甲酯 (V) 的制备 将上步制得 4- 苄氧基 -3- 环丙基甲氧基甲酸甲酯 (IV) 加入到 200mL 无水甲醇中 , 加入 1.5g10% 碳 , 常压氢化 18 小时 , 过滤 , 滤饼用甲醇洗涤后合并入滤液 , 浓缩 , 得白色固体 12.7g, 收率 99% 。 ( 4 ) 3- 环丙基甲氧基 -4- 二氟甲氧基苯甲酸 (I) 的制备 将无水碳酸钾 2.1g 加入到 10mL 无水 N,N- 二甲基甲酰胺中 , 升温至 100 ℃。搅拌下 , 将上步制得 3- 环丙基甲氧基 -4- 羟基甲酸甲酯 (V) 2.22g 与 1- 氯 -11- 二氟乙酸钠 3.05g 的 10mL 无水 N , N- 二甲基甲酰胺溶液缓慢加入上述反应体系。维持反应温度,操拌反应 0.5 小时后降温至室温 , 加入乙酸乙酯、水各 50mL, 振摇分层后 , 水层用 2X30mL 乙酸乙酯提取 , 合并有机相 , 依次用水、饱和食盐水洗涤 , 无水硫酸钠干燥 , 浓缩。浓缩油状液溶于 10mL 甲醇 , 加入 3mol/L 氢氧化钠水溶液 5mL, 升温至 50 ℃ , 搅拌反应 2 小时。减压浓缩后用 6mo1/L 盐酸调节至强酸性 , 生成白色沉淀 , 将其冷却至 5 ℃,放置 2 小时 , 抽滤 , 水洗 , 干燥,得白色固体 2.1g, 收率 81.4% 。 2. 方法二: 第一步反应为 3 -氟-4-羟基苯甲醛与氯二氟乙酸钠反应制备 3 -氟-4-二氟甲氧基苯甲醛,反应温度为 60 -120℃;第二步反应为 3 -氟-4-二氟甲氧基苯甲醛与环丙基甲醇在碱作用下发生亲电取代,得到 3 -环丙甲氧基-4-二氟甲氧基苯甲醛;第三步反应为 3 -环丙甲氧基-4-二氟甲氧基苯甲醛在酸性条件下经亚氯酸钠氧化为 3 -环丙甲氧基-4-二氟甲氧基苯甲酸。 参考文献: [1]蔡志强 , 马维英 . 罗氟司特的合成工艺改进 [J]. 应用化工 ,2015,44(07):1366-1368+1376.DOI:10.16581/j.cnki.issn1671-3206.2015.07.048 [2] 贵州华瑞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 一种制备罗氟司特中间体 3- 环丙基甲氧基 -4- 二氟甲氧基苯甲酸的方法 :CN201310213790.7[P]. 2014-12-03. [3] 山西仟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 制备 3- 环丙基甲氧基 -4- 二氟甲氧基苯甲酸的方法 :CN201210055531.1[P]. 2012-08-01. [4] 威海迪素制药有限公司 , 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 迪沙药业集团山东迪沙药业有限公司 . 罗氟司特中间体 3- 环丙甲氧基 -4- 二氟甲氧基苯甲酸的制备 :CN201310235040.X[P]. 2013-09-18. ...
全氟辛基乙基丙烯酸酯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氟中间体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它常温常压下为透明无色液体,不溶于水但可溶于常见的有机溶剂。该化合物属于含氟酯类有机化合物,可用于纺织、涂料及含氟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图1 全氟辛基乙基丙烯酸酯的性状图 全氟辛基乙基丙烯酸酯的理化性质 全氟辛基乙基丙烯酸酯是一种半挥发性氟化有机化合物,存在于春季受污染的亚洲和美国西部空气中。该化合物具有多个氟原子和一个端位烯烃单元,具有极高的化学反应活性并对强光照较为敏感。它还含有一个不饱和双键单元,可用于制备全氟丙烯酸酯聚合物。 全氟辛基乙基丙烯酸酯的聚合物制备方法 通过使用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作为阳离子型乳化剂,十六烷作为助稳定剂,经过细乳化工艺可以获得全氟辛基乙基丙烯酸酯的混合单体细乳液。在AIBN的引发作用下,可以进行细乳液共聚得到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细乳液。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含氟单体转化率,降低成本,并有效提高了含氟单体的利用率。在聚合结束后,还可以通过简便的破乳沉淀法除去乳化剂,获得纯度较高的含氟共聚物产品,使共聚物具有较好的疏水疏油防污性能。 全氟辛基乙基丙烯酸酯的应用 全氟辛基乙基丙烯酸酯在生产表面防护剂的重要中间体,广泛应用于纺织、涂料及含氟表面活性剂领域。有机氟化合物在工业化学和材料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因为引入氟原子可以赋予化合物独特的性质,如高化学稳定性、耐热性、耐候性和低表面张力等。它还可用作合成疏水性聚合物涂料的试剂,通过与其他单体共聚形成疏水性或超疏水性聚合物。 参考文献 [1] 高晨,曾春燕,袁力,等.一种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合成方法:CN201710288984.1[P]. ...
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有机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它主要包括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如蛋白质、糖类、脂类、酶类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以及辅酶、激素、抗生素等小分子的化学结构、性质和生理功能。此外,生物化学还研究这些生物分子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伴随其中的能量利用和转化的规律。它还探究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机制,特别是从分子水平认识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此外,生物化学还研究机体各种生物化学变化过程的调节机制,以及代谢紊乱和遗传缺陷与人类各种疾病的关系。 https://www.999gou.cn/ 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涉及化学、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的多个领域。它借助于化学、物理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生物学的方法。现代物理学方法如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电子显微镜、同位素标记等技术的引入对生物化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大量生物信息的储存、利用、管理和开发作出了特殊的贡献。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推动生物化学的迅速发展。 ...
聚合物组分处于连续相还是分散相,对共混物的性能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根据对材料性能的要求,确定聚合物共混物相的组成,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股认为,影响相的连续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 组分比 :通常情况下,含量高的组分易形成连续相。 例如三无乙丙橡胶(EPDM) 和PP共混,当EPDM高于60%、PP低于40%时,连续相是EPDM.分散相是PP,共混物宏观显示橡胶弹性,是一种塑料增强弹性体: mPDM含量低于40%、PP高于60%时,共混物显示塑料的特性,PP处于连续相,EPDM为分散相,是一种增韧聚丙烯型塑料。 (2) 黏度差:在共混条件下两组分熔体的黏度差别,对相的连续性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黏度低的组分流动性相对较好,容易形成连续相,黏度高的组分不易被分散,易形成分散相,所以常有“软包硬”的说法。但是黏度比的影响只能在一定的组分比范围内起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3-14所示。 另外,共混体系中由于不同组分的黏度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共混过程随着温度的变化,有时会发生相反转的现象。如橡胶/塑料共混体系,塑料相黏度对温度的敏感性比橡胶大得多,如图3-15所示。因此当T>T*(T* 称为等黏温度),塑料相黏度急剧降低,黏度由高于橡胶相转变为低于橡胶相,从而导致相的反转。 (3)内聚能密度:内聚能密度 (CDE) 是表征聚合物分子间作用力大小的度量,分子间作用力大的聚合物,在共混物中不易分散,比较容易形成分散相。例如氯丁橡胶和天然橡胶的共混体系,由于氯丁橡胶的CDE远大于天然橡胶,因此当其含量高达70%时,仍会处于分散相。 (4)溶剂类型采用溶液法制备聚合物共混物时,连续相组分会随溶剂的变化而改变。如PSPBPS三嵌段共聚物溶解注塑时,当用苯/庚烷(90/10)为溶剂制得的复合材料中,聚丁二烯嵌段为连续相、聚苯乙烯嵌段为分散相的结构。因为苯既是PS又是PB的溶剂,而庚烷只能溶解PB,苯的挥发性优于庚烷,因此当苯挥发殆尽时,PB仍处于以庚烷为溶剂的溶液状态,PB嵌段就会成为连续相。当采用四氢呋喃/甲乙酮(90/10)为溶剂时,四氢呋喃是两组分的共同溶剂,甲乙酮只是PS嵌段的溶剂。因此,四氢呋喃先行挥发,甲乙酮挥发得慢,则连续相为PS。 (5) 制备工艺对于用本体接枝法或溶液接枝法共聚的体系,首先合成的聚合物倾向于形成连续性程度大的相,后接枝的聚合物则通常形成分散相。例如在少量聚丁二烯存在下,进行苯乙烯接枝聚丁二烯的反应,在无搅拌静止聚合的情况下,最终产品中生成量最多的是PS均聚物,也生成定量的接枝共聚物,即以聚丁二烯为主链、聚苯乙烯为支链的共聚物。 在此体系中尽管PS量远远超过PB,但最先已成为聚合物的PB仍是连续相,PS构成分散相,其形态如图3-16所示。 但是,如果反应是在搅拌下进行的,则情况将大不同。在苯乙烯单体转化率达到一定程度时,PS相由分散转变为连续,并进一步形成蜂窝状相结构。 ...
电子从高能态向低能态的跃迁只能发生在角动量量子数L相差±L的两个状态之间。 不满足选择规则的能级(寿命为10?3~Ls)。 受激发射指激光的发射方式,光是由物质的分子、原子、电子运动面产生的。与普通光的自发发射不同,当微粒受其他光的刺激而发光时,称受激发射。其特点是原子或分子所发射出来的光,在频率、位相、偏振与传播方向上都是致的。 激光正是大量原子、 分子由受激发射所关联起来的集体发光行为。受激辐射产生的光子与人射光子是完全相干的:受激辅射中,光子成倍增长,产生了光放大。 激光的产生过程: 激光是受激辐射发光,但实际上也存在自发辐射和吸收,见图7-4。 高能态粒子数大于低能态粒子数为非热平衡状态。在热平衡状态下,粒子数按能态的分 布遵循玻尔兹曼分市律。可以通过下式表示: N2 一∝exp[-(E2-E1)/(kT)] N1 式中关为玻尔兹曼常数。 为了有效地产生激光,必须改变这种分布,形成粒子数反转的状态。粒子数反转(pop-ulation inversion)是激光产生的前提。在通常情况下,处于低能级E1的原子数大于处于高能级E2的原子数,这种情况得不到激光。为了得到激光,就必须使高能级E2上的原子数目大于低能级E1上的原子数目,发生受激辐射,使光增强(也叫做光放大)。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设法把处于基态的原子大量激发到亚稳态E2,使处于高能级E2的原子数大大超过处于低能级E的原子数。这样就在能级E2和E1之间实现了粒子数的反转。例如,氫氖激光器中,通过氨原子的协助,可使氖原子中的两个能级实现粒子数反转而获得激光。 ...
系统方法是一种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全面地分析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有效地控制与改造系统的目的的方法。它要求人们建立数学模型,定量地研究系统的运动变化规律,探索实现优化的途径和手段。 系统是由各种要素组织起来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科学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事上出现了许多需要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的问题,这促使了以系统为对象的研究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组织逐渐转为民用,并取得了重要的发展。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在系统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中也做出了杰出贡献。 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化和综合化、流动性和协调性以及实现最优化。为了实现这些原则,人们需要选择研究目标、全面考察系统的要素与关系、建立数学模型、选定最佳方案并进行实施,最后对结果进行综合评判。近年来,化学工作者在化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系统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
在滴定弱酸时,我们应该选择比水更强碱性的溶剂,例如乙二胺、二甲基甲酰胺等。对于不太弱的羧酸类样品,常常使用醇类作为溶剂。有时也可以使用甲醇-苯、甲醇-丙酮等混合溶剂来滴定酸类试样。 (二)甲醇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配制:我们通常使用苯-甲醇混合溶剂来配制甲醇钠标准溶液。甲醇钠是通过甲醇和金属钠的反应制得的。 2CH3OH+2Na=2CH3ONa+H2↑ 配制0.1N甲醇钠(甲醇-苯)溶液的方法如下:取150毫升无水甲醇(含水量少于0.2%),放入容器中并用冰水冷却。然后分次加入新切的金属钠2.5克,使其完全溶解。最后加入适量的无水苯(含水量少于0.02%),使总体积达到1000毫升。将其贮存在带有滴定装置的密闭容器中备用。 对于非水碱性溶剂与标准溶液的配制和贮存,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由于非水碱性溶液比氢氧化钠水溶液更容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酸性杂质,因此必须避免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接触。此外,还需要注意防止滴定剂的吸潮和溶剂的挥发。碱标准液应该贮存在带有滴定装置的硬质玻璃或聚乙烯容器中。 3.标定:我们通常使用苯甲酸作为基准物质来标定碱溶液,标定反应如下: 标定0.1N甲醇钠溶液的方法如下:取约0.25g苯甲酸,将其在硫酸真空干燥器中干燥至恒重,然后精确称定。加入10毫升无水甲醇使其溶解,并加入1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用甲醇钠溶液滴定至蓝色,并将滴定结果以空白试验校正。每次使用前都需要重新标定。 3.指示剂:在滴定酸时,常用的指示剂是麝香草酚蓝。麝香草酚蓝,又称百里酚蓝,是一种磺基酚酞类颜料。它在水溶液中有两个变色范围: pH1.2~2.8:红色~黄色 pH8.0~9.6:黄色~蓝色 在非水滴定中,我们采用碱区变色,即酸性时为黄色,碱性时为蓝色。 此外,还可以使用孔雀绿、偶氮紫、甲基橙、甲基红、溴酚蓝等作为指示剂。 ...
现在的煤气罐里装的并不是煤气,而是液化石油气。 液化石油气又简称液化气,是石油炼制厂在提炼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油品过程中剩下的一种石油尾气,通过一-定程序,对石油尾气加以回收利用,并采取加压的措施,使其变成液体,装在耐压容器钢瓶内,液化气的名称即由此而来。液化气的主要成分有乙烷、丙烷、丁烷、乙烯和丙烯等气态烃类物质,在钢瓶内呈液态状,一旦流出会文即代化成比原体积大250倍的可燃气体,且极易扩败。 遇到明火就会燃烧或爆炸因此,使用液化气也要特别注意,用毕要及时关闭阀门以防涌气。由于液化气通常无色无味,泄漏后不易察觉,泄潮的气体液度达到定值时, 遇明火极易发生爆炸,所以经常会发生液化气爆炸事故。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液化气公司通常要在液化气里添加定含量的臭味剂,比如二苯醚、低级硫醇、四氢噻吩等。不同地区添加的臭味剂也可能不同。 既然煤气罐里装的是液化石油气,那为什么又叫煤气罐呢?这是因为以前家庭多用管道煤气,后来有了液化石油气,由于一-般老百姓不懂它的化学成分区别,而误以为液化气就是液化的煤气,所以才把液化气罐叫做煤气罐。 现在,家庭管道煤气又多换成了天然气,它发热量高,做饭快,价廉方便,一般无毒,因此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家用能源。 ...
加热可以导致天然水产生MgCO3沉淀,但是水垢中的镁主要以Mg(OH)2形式存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析这两种沉淀的难溶性相对大小。 MgCO3和Mg(OH)2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不同,它们的溶解能力不能直接用Ksp来比较,但可以通过计算各自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的饱和溶液中的共同离子Mg 2+的浓度来比较。由计算得知,Mg(OH)2饱和溶液中的Mg2+浓度比MgCO3饱和溶液中的小,表明Mg(OH)2更难溶。 Mg(OH)2是如何形成的?天然水中含有Ca(HCO3)2、Mg(HCO3)2、MgSOs、CaSO4、CaCl2、MgCl等钙盐和镁盐。天然水在煮沸时,会发生以下反应: 生成的MgCO3在水中建立起以下平衡: MgCO3?Mg2+ + CO32- 而弱酸酸根离子CO32-发生的水解反应: CO32- + H2O ? HCO3- + OH- 这使得水中OH-浓度增大,对于Mg(OH)2的沉淀溶解平衡Mg(OH)2? Mg2+ + 2OH-而言,Q Ksp,生成Mg(OH)2沉淀。因此,持续加热可以使MgCO3逐渐转化为更难溶的Mg(OH)2。这样,水垢的主要成分就成为CaCO3和Mg(OH)2了。 通常家用的自来水在受热过程中会形成水垢,水垢用一般洗涤方法难以除去。食醋的主要成分CH3COOH能与CaCO3和Mg(OH)2分别电离出的CO32-和OH-发生反应,降低了CO32-和OH-的浓度,使沉淀溶解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使水垢逐渐溶解而除去。 ...
氯酸钾是一种白色固体物质,它在二氧化锰的催化和加热条件下可以迅速分解产生大量氧气,因此在实验室制氧中被广泛使用。除了学名氯酸钾之外,它还有一个响亮的别名叫贝托雷盐。那么,为什么氯酸钾会与贝托雷这位法国化学家联系在一起呢? 原来,在1774年,卡尔?含勒发现了脱燃素盐酸即氯气,这引起了各国化学家对氯气的广泛关注。他们开始研究氯气的各种性质,并探索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氯气的研究热潮。在这个时期,贝托雷成为了众多化学家中最杰出的一位。他首先使用软锰矿(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锰)与盐酸反应制备了氯气,然后将氯气溶解在水中,观察到溶液逐渐变为无色并释放出氧气。他继续研究后发现,氯气与苛性钾溶液反应比与水反应更容易,这种反应会生成两种盐,其中一种是常见的氯化钾,而另一种则是当时还不为人知的新物质。 于是,贝托雷决定对这种新物质进行研磨。也许是他故意让这种新物质与硫磺接触,或者是他忘记将研钵洗干净,总之,当他刚刚研磨了两下时,研钵发生了爆炸,研杵飞出来差点击中他的脸。贝托雷用双手捂住烧伤的脸颊,过了一会儿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在整理现场之后,他意外地发现:既然这种新物质与硫磺混合后具有如此强烈的爆炸力,为什么不将其用于制造炸药呢?于是,他开始思考、实践,并最终成功地制造出一种类似于现代炸药的混合物,其中包括硫碳、炭粉和这种新物质(即氯酸钾)。为了纪念贝托雷,后人将这种新物质称为贝托雷盐。 了解了贝托雷盐的这个化学典故后,我们也必须记住:氯酸钾这种用于制氧的药物绝对不能与硫、磷、炭等物质混合或共同加热,尤其是不能将其与二氧化锰(两者都是黑色粉末,很容易混淆)作为催化剂与氯酸钾混合制氧,否则可能会发生剧烈的爆炸。到那时,就很难像贝托雷那样幸运地逢凶化吉了! ...
电路和电路图 电路是电流经过的线路。一个电路通常由电源、负载和导线组成。电源产生电能,负载消耗电能,而导线将电能从电源传输到负载。为了表示电路的连接,可以使用电路图。 电路图是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示。它比实物连接的电路图更简洁明了。例如,手电筒的电路图是一个闭合的电路,当开关按下时,电流从电池正极经过灯泡、开关回到电池负极,灯泡就会发亮。 电路图中有一些基本的符号,用来表示电源、负载和导线等。 串联和并联 在实际电工作业中,常常需要连接多个电源或负载。这时可以使用串联或并联的方法。 串联是将电源或负载一个接一个地连接在一起。例如,手电筒内的两节干电池就是串联连接的,它们的电压相加。 并联是将多个电源或负载的一端连在一起,另一端也连在一起。例如,三个灯泡并联连接时,它们的电压相同。 串联导体的总电阻等于各个导体的电阻之和,而并联导体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导体的电阻倒数之和。 串联导体的总电阻增加,而并联导体的总电阻减小。 ...
氡 氡是一种半衰期只有3.2天的重元素放射性气体。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的氡,这是因为它是铀(92)和钍(90)的衰变链中产生的主要元素,而这两种元素在花岗岩基岩中存在着巨大的数量。(花岗岩建筑会释放出大量的辐射,因此纽约的中央车站成为著名的含辐射建筑。) 氡从地下渗出并在建筑的地下室里聚集,这对许多人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氡清除服务公司可以为你安装价格高昂的地下空气管道和风扇,从而在氡进入你的房子之前就将其排除掉。)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当某些人花大价钱摆脱氡的时候,另外一些人却聚集在铀沉积地附近的岩洞温泉浴场,就为了呼吸富含氡的空气,并认为那是有益健康的。这种信仰起源于许多温泉具有相当的放射性这一发现(温泉中的水之所以会是热的,是因为水在热的岩石旁边流过,而这些岩石的热量则来源于地球深处的铀和钍的衰变)。 一百年前,当人们刚开始研究放射性的时候,没人觉得有任何理由怀疑它具有危险性。每个人都知道温泉是有益健康的,但没人真正知道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当许多著名的温泉都被发现具有放射性时,答案似乎就很明显了:肯定是由于这个新的带辐射的好东西! 这导致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关于所有放射性物质的健康时尚,这一热潮直到一个著名的倡议人令人震惊的死亡之后才得以终结,在钍这一部分你会了解到这一事件。 如果那时候的人们知道钫这个元素,我敢肯定有些人会销售钫暖脚炉。 钫 钫是天然存在的元素中最不稳定的(半衰期为22分钟),并且是在大自然中发现的最后一种元素(1939年在法国)。 钫是最后一个天然存在的元素,包括所有那些不稳定的元素。所发现的最后一个非天然存在的元素是尚未命名的115号元素。最后,在结束这堆琐碎的东西前再说一句,砹(85)是被发现的最后一个天然存在的元素。微妙的区别在于:钫是在大自然中发现的,而砹虽然是天然存在的,但它的首次发现却是通过人工制造。 22分钟的半衰期使得钫具有了不切实际的放射性。即使在医疗领域,钫也没有商业用途。在医疗领域,人们使用了令人惊奇的一系列其他狂野的放射性同位素。 如果你曾尝试将钫聚集成一团,那东西会由于自身的放射性产生的极大的热量而把自己蒸发掉。但如果你能通过某种方式将那个过程推迟哪怕几秒,老兄,你就能通过它得到些乐子了。 钫是碱金属中最后一个元素。由于能与水发生爆炸性的反应,所有的碱金属,尤其是钠(11),被扔到湖里时都会产生有趣的现象。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系统趋势,钫应该是碱金属中反应活性最强的元素。如果你能往湖里扔100克钫,其结果将是一场真正可称为不朽的大爆炸。 另一个结果当然是规模极其庞大的放射性灾难,就像镭工业曾经造成的那些灾难一样。 ...
甲苯氧化歧化法 甲苯氧化歧化法是一种将甲苯氧化成苯甲酸,再经歧化制成对苯二甲酸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原料甲苯价格低廉且易得,制取苯甲酸的技术成熟。然而,与其他方法相同,这种方法不容易实现连续化和大规模化生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Phillips石油公司和法国Rh?ne-poulenc公司联合研究出了PRP法,该法的特点是工艺过程连续进行,钾可以完全循环使用,避免了大量钾盐的回收处理。 甲苯羰基化、氧化制对苯二甲酸 这种方法分为两步进行:首先,甲苯与一氧化碳反应,制成对甲基苯甲醛;然后,对甲基苯甲醛经空气液相氧化制成对苯二甲酸。这种方法的收率较高,但需要特殊材质的设备。 对甲基苯甲醛制取对苯二甲酸的收率较高,但HF/BF 3 的腐蚀性较强,需要特殊材质的设备。目前正在研究以水代替乙酸作为溶剂的方法。这种方法中,一氧化碳作为原料,是碳一化学的一个有特色的领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Groskinsky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甲苯与甲醛和盐酸反应,生成对位和邻位氯甲基甲苯,然后用氢氧化钙处理生成物,得到相应的甲基苯甲醇。氧化后得到对苯二甲酸和邻苯二甲酸。每摩尔对苯二甲酸联产约0.7mol邻苯二甲酸。这种方法在1965年曾在日本东洋高压公司建设了一座小规模生产装置,但未能得到发展。 氨氧化法 氨氧化法是一种将对二甲苯氨氧化制成对苯二腈,再水解得到对苯二甲酸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潜力。对苯二腈具有较大的挥发性,不会沉积在催化剂上造成深度氧化。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Lummus公司开发了这种新工艺,对二甲苯氨氧化反应所需的氧由催化剂(氧化钼、氧化钒)晶格氧提供。按消耗的对二甲苯计,对苯二甲酸的收率在90%以上。 ...
塔片理论假设溶质在气液两相间的分配是瞬时完成的,并且在塔片间没有纵向扩散。然而,在实际的色谱过程中,这两个假设是不能同时成立的。 荷兰科学工作者范坦姆脱考虑到扩散和质量传递因素,以及物体平衡的要求,提出了一个表达色谱柱过程中柱效率和各种参数之间关系的公式。这个公式可以说明各种参数对色谱峰展宽的影响,对气相色谱实践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H = A + B/u + C L ?u 或 H = 2入dp + 2rD g /u + 8/π 2 ·K/(1+K) 2 ·d 2 f/D L (U) 其中H表示理论塔片高度(用毫米或厘米表示),U表示载气平均线速度(用厘米/分表示),A、B、C是三个常数。 A = 2入dp表示涡流扩散项,dp表示担体颗粒平均直径。 B = 2rDg表示分子扩散或纵向扩散项,r表示柱空间内径,Dg表示溶质(组分)在载气中的扩散系数。 C = 8/n 2 ·K/(1+K) 2 ·d 2 f/D L 表示液相传质阻力项,K表示分配比例,df表示固定液在担体上的液膜厚度,D L 表示溶质(组分)在固定液中的扩散系数。 如果将H对U作图,则可以得到一条双曲线,通过这条曲线可以求得H最小点的值(理论塔片高度愈小,表示理论塔片数愈多)。这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作为选择操作条件的指导。 ...
化学电源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根据工作特点,化学电源可以分为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一次电池是指电池经过放电后不再进行充电的电池,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锌锰干电池。而二次电池是指电池放电后可以再进行充电,使其恢复原状,从而能够再次放电的电池。由于在充电过程中,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电池中,所以二次电池也被称为蓄电池。 下面将介绍两种常用的化学电源。 一、锌锰干电池 锌锰干电池的结构如图所示。电池的外壳锌片为负极,MnO2为正极,碳棒仅起导电体作用。电解质溶液由NH4Cl、ZnCl2和面粉制成的糊状混合物组成。锌锰干电池的结构可以表示为: Zn|NH4Cl·ZnCl2|MnO2|C 锌片为负极反应方程式为:Zn-2e=Zn2+ MnO2为正极反应方程式为:2MnO2+2NH4++2H2O+2e=2NH3+2Mn(OH)2 在电解质溶液中加入NH4Cl和ZnCl2是因为NH4Cl具有较高的导电度,而ZnCl2具有吸水性,加入它可以防止电解液变干。面粉的加入是为了增加溶液的粘度,使其失去流动性,便于电池的使用和运输。锌锰干电池的端电压正常情况下为1.5伏,但使用一段时间后电压会显著下降。 二、铅蓄电池 铅蓄电池是使用历史最早的电池,主要用于耗电量较大的设备。它的电极是由铅锑合金制成的栅状极片,极片的栅格中间填充着PbO和水的糊状物,经过干燥后浸入含有稀H2SO4(比重为1.22~1.28)的酸槽中。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以下反应: PbO+H2SO4=PbSO4+H2O PbSO4附着在铅板上。 在使用之前,必须使用外部直流电源对已装有稀H2SO4的蓄电池进行充电。充电时,将两组铅板分别与直流电源的负极和正极相连。充电过程中,蓄电池的两极发生以下反应: 负极(A板)反应方程式为:PbSO4+2e=Pb+SO42- 正极(B板)反应方程式为:PbSO4+2H2O-2e=PbO2+4H++SO42- 随着充电过程的进行,A板上的PbSO4变成蓬松的金属铅,B板上的PbSO4变成PbO2,溶液中生成H2SO4。因此,通过测定铅蓄电池内H2SO4溶液的比重,可以判断充电的程度。充电完成后,每对电极(即每个电池)的电动势约为2伏,H2SO4溶液的比重在1.22~1.28之间。充电后的蓄电池可以表示为: Pb|H2SO4|PbO2,Pb 放电时,蓄电池恢复为原始状态,两极上的反应为: 负极(A板)反应方程式为:Pb-2e+SO42-=PbSO4 正极(B板)反应方程式为:PbO2+4H++SO42-+2e=PbSO4+2H2O 放电时,两极上的反应恰好是充电时两极反应的逆反应。整个电池的反应方程式为: 放电时,正极和负极都变成PbSO4,同时随着放电过程中H2SO4的消耗,溶液的比重降低。当溶液比重降低到约1.05或每对电极间的电压降低到1.7伏左右(这个数值因放电情况和电池型号而有所不同)时,应停止使用并重新充电。铅蓄电池的电压较高,放电情况稳定,电能输出效率较高。但是,铅蓄电池的缺点是较为笨重,需要严格的保养。如果长期不使用或长期不充电,蓄电池可能会受损。 将几组电池串联起来,可以获得较高的电压。市售的铅蓄电池有6伏、12伏和24伏等多种规格。 ...
定性分析的任务是鉴定物质中所含有的组分。对无机定性分析来说,这些组分通常表示为元素或离子,而在有机分析中,所鉴定的通常是元素,官能团或化合物。这里主要讨论无机定性分析。 为了进行物质的定性分析,可以利用组成物质的原子,离子或者分子具有的各种特殊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根据所利用的性质不同,可将定性分析分为化学分析法、物理分析法和物理化学分析法。 (一)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包括干法和湿法。 1.干法分析 干法分析是将固体样品与固体试剂混合加热到高温或加以研磨进行反应,观察反应中的特殊现象以进行分析的方法。例如焰色反应、熔珠反应等都属于干法分析。 (1)焰色反应 当物质在无色火焰中受热时,先蒸发成为分子,然后分子分解成为原子成离子。各种元素的原子不同,受热后可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根据火焰不同的颜色,可以鉴定试样中含有不同的元素。如黄色而持久的火焰可能为钠盐,短时紫色火焰可能为钾盐,砖红色火焰可能为钙盐等。 (2)熔珠反应 当固体试样与硼砂(Na2B4O7·10H2O)或磷酸盐(NaNH4HPO4·4H2O)在高温下灼烧时,可以生成颜色不同的熔珠,由此可鉴定各种元素。例如铬盐与磷酸氢铵钠在高温反应生成绿色的熔珠。 干法反应只能鉴定少数元素,并且方法不够完善,因此干法分析仅用于初步试验。 2.湿法分析 无机定性分析大多数反应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即湿法分析。湿法分析的特点在于分析反应是离子反应,直接检出的是离子,不是化合物。 (二)物理和物理化学分析法 是根据物质的某些特殊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以鉴定物质的分析方法称为物理和物理化学分析法。例如光谱分析法、荧光分析法、层析法等等。就荧光分析来说,是利用物质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荧光的颜色以检出物质的分析方法。当试样中各组分性质相近时,可利用层析法将各组分分离,并进一步确定其组分的方法。这里主要讨论化学分析法。 定性分析根据试样用量和操作方法不同又可分为常量法、半微量法、微量法和超微量法。 常量法 试样量为0.5~1克(或20~30毫升)所用仪器和操作与普通化学试验基本相同。 半微量法 试样量为几十毫克(或1~2毫升)。一般在离心管或点滴板上进行,有时也在纸片上或玻片上进行。反应灵敏,快速,节省试剂,操作简易。 微量法 试样量为几毫克(或几滴)。要用小巧和特殊的仪器。主要为显微结晶法和点滴法。 超微量法 要用特殊的仪器和操作技术。主要为毛细管法。 目前常采用半微量法。 ...
铜具有+Ⅰ和+Ⅱ的氧化数。根据离子结构,Cu+的结构是3d10,应该比Cu2+(3d9)更稳定。铜的第二电离能较高,因此在气态中,Cu+的化合物是稳定的。根据反应2Cu+(g)=Cu2+(g)+Cu(s)的ΔH°=866.5kJ·mol-1,可以看出Cu+(g)的化合物也更稳定。然而,在水溶液中,Cu2+(电荷高、半径小)的水合热(2121kJ·mol-1)比Cu+的(582kJ·mol-1)大得多。这表明Cu+在溶液中是不稳定的,会歧化为Cu2+和Cu: 2Cu+ ? Cu+Cu2+ 从下列铜的电势图也可以看出: 根据电势图可见,E°右>E°左,Cu+变成Cu和Cu2+的歧化趋势大。在293K时,此歧化反应的平常数K=[Cu2+]/[Cu+]2=1.4×10^6。由于K很大,溶液中只要有微量的Cu+存在,就几乎全部转变为Cu2+和Cu。因此,在水溶液中,Cu2+化合物是稳定的。例如,将Cu2O溶于稀H2SO4中,得到的不是Cu2SO4而是Cu和CuSO4: Cu2O+H2SO4=Cu+CuSO4+H2O Cu+只有当形成沉淀或配合物时,使溶液中Cu+浓度降低到非常小,反歧化的电动势升高到E°>0,反应才能向反方向进行。例如,铜与氯化铜在热浓盐酸中形成一价铜的化合物: Cu+CuCl2=2CuCl CuCl+HCl=HCuCl2 由于生成了配离子[CuCl2]-,溶液中Cu+浓度降低到非常小,反应可继续向右进行到完全程度。前面讲到的Cu2+离子与I-反应由于生成CuI沉淀,也使反应能向生成CuI的方向进行。可见在水溶液中,Cu+的化合物除不溶解的或以配离子的形式存在外,都是不稳定的。 由于Cu2+的极化作用比Cu+强,在高温下,Cu2+化合物变得不稳定,受热变成稳定的Cu+化合物。例如,氧化铜加热到1273K以上,就分解为O2和Cu2O: 4CuO=2Cu2O+O2 其他如CuS、CuCl2、CuBr2加热至高温都有分解为相应的Cu+化合物的现象。甚至有些化合物如CuI2、Cu(CN)2在普通常温下,就不能存在,要分解为Cu+化合物。可见两种氧化数的铜的化合物各以一定条件而存在,当条件变化时,又相互转化。 ...
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柿子树上已经红得像火一样的子却还不能吃。一尝,它还很涩口。这是柿子还没有完全成熟吗?是的,但是如果柿子完全熟了,那就不利于人们收摘、运输和贮存了。因此,人们往往是在柿子已经变成红色的时候就把它摘下来,放上一段时间,它就成了又香又甜的柿子了。 那么,为什么柿子会涩口呢? 原来,这是因为生柿子含有鞣质(又叫单宁),它是使柿子带涩味的原因。 为了把生柿子的涩味去掉,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想出了许多办法。有的用稻草或者松针叶子把柿子一层一层盖起来,或者把它和梨一起埋在叶子中,过上一段时间,柿子的涩味就没有了。有的就直接用热水把柿子一烫,柿子的涩味也会自然除去。 现在人们采用了“二氧化碳脱涩法”,实际上就是对以前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人们把柿子密闭在一个室内,增加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氧气的浓度。这样一来,柿子就不能进行正常的呼吸,而是在缺乏氧气的条件下呼吸。生柿子在缺氧呼吸的条件下,内部会产生乙醛、丙酮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能将溶解于水的鞣质变成难以溶解于水的物质,于是柿子吃起来再没有涩味了,而是又香又甜了。 如果你也有几个生柿子想“脱涩”的话,可将它放在塑料袋内,把袋口扎紧。一般过几天后,也可以达到脱涩的目的。 知道吗?营养丰富的水果也“暗藏杀机”。有人错误地认为:水果营养成分高,多吃对人有好处。其实不然。比如,苹果含有糖分和钾盐,吃多了对心脏不利,冠心病、心肌梗死、肾炎、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柑橘性凉,肠胃不适、肾肺功能虚寒的老人不能多吃;梨子含糖较多,糖尿病人吃多了会引起血糖升高;柿子含有单宁、柿胶酚,胃肠不好或便秘患者应少吃,否则容易形成柿石;菠萝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和维生素C,以及柠檬酸、蛋白酶等,有消食止泻、降压利尿等功效,但是,有些特异体质的人吃了后会发生阵阵腹痛,甚至呕吐等不适应症,最好的办法是把削好的菠萝放在盐水中浸泡后再加热吃。 ...
在前面一节里,我们已经从电解质的分子结构,指出电解质的导电性,是它在一定条件下电离生成自由离子的结果.其实,在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尚未提出以前,科学家已经对电解质溶液(或熔液)的导电现象作了各式各样的解释释,其中比较成功的是1887年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的二个假设.后来阿伦尼乌斯自己和其他许多科学家又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和发展了这个假设,成为比较完整的学说,称做电离学说. 在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建立以后,我们对电离学说有了更加本质的认识.这一学说虽然是在上一世纪提出来的,但即使今天看来,它的论点基本上还是符合于近代物质结构理论的观点的.因此现在肯定了这一学说. 电离学说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如下: 1.在水溶液里,或在熔融状态下,电解质的分子能够或多或少地电离生成自由离子.离子可以由一个原子形成(例如钠离子、钾离子等)也可以由几个原子形成(例如氢氧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等). 2.每一种电解质都能电离生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和带负电荷的阴离子.溶液(或熔液)里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和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的总和相等,因此整个溶液(或熔液)不显电性. 氢离子、铵根离子の、金属离子一般带正电荷.氢离子和铵根离子都带1个正电荷,金属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和它们在化合物里的化合价相等(§3-5).例如在硫酸铜里,铜是2价,因此硫酸铜溶液里的铜离子带2个正电荷 氢氧根离子和许多酸根离子都带负电荷.氢氧根离子带1个负电荷,酸根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也和它们在化合物里的化合价相等,例如在硝酸或硝酸盐里,硝酸根是1价,因此硝酸或硝酸盐溶液里的硝酸根离子带1个负电荷荷;在硫酸或硫酸盐里,硫酸根是2价,因此硫酸或硫酸盐溶液里的硫酸根离子带2个负电荷. ①铵根离子的符号是NH,它具有和1价金属离子相似的性质. 根据电离学说,电解质例如盐酸、氢氧化钾、硫酸铜等在溶液里的电离,可用如下的化学方程式(称做“电离方程式表示: HC1===H+C1- KOH===K++OH- CUSO4===CU+++SO4-- 应该指出:电解质的分子电离生成离子的过程,不是在 电解质溶液里通入电流以后才发生的,而是在电解质熔化时, 或溶解于水时就已经发生了.这就是说,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是伴随着电解质的熔化或溶解过程同时发生的.明确这一点 对后面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
 
个人资料
  • ltif2784
  • 职业经历
  • 教育经历
  • 个人简介
  • 影响力 0被赞0收藏0关注
已连续签到天,累积获取个能量值
  • 第1天
  • 第2天
  • 第3天
  • 第4天
  • 第5天
  • 第6天
  • 第7天
再签到3天,将额外获得3个能量值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