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盖德化工网  >  盖德问答  >  甲磺酸加贝酸的副作用...

甲磺酸加贝酸的副作用有哪些? 1

0评论 +关注
共1个回答

引言:

甲磺酸加贝酯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然而,尽管其在临床上表现出了显著的疗效,但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副作用。了解和识别这些副作用对于医务人员和患者都至关重要,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因此,本文将就甲磺酸加贝酯可能出现的各种副作用进行探讨和总结,以提供全面的信息和参考,帮助读者在使用过程中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1. 什么是甲磺酸加贝酯?

甲磺酸加贝酯(其结构如下图)是一种合成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已被用作抗凝血剂。它还可以减少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加贝酸酯已被研究用于癌症、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胰腺炎。加贝酯结合并抑制凝血级联中的丝氨酸蛋白酶,从而防止血液凝固它也阻止IkappaB的蛋白水解破坏,从而抑制核因子κ b信号通路1最终,这减少了因NFkappaB激活而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的产生。


加贝酯通过与激肽释放酶、纤溶酶和凝血酶的活性位点结合来抑制它们。抑制凝血级联的这些成分最终可防止纤维蛋白的形成,而纤维蛋白必须存在并聚合才能形成凝块。加贝酯通过降低nf - κ b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通路活性来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这一现象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据认为加贝酯可阻止IkappaB的蛋白水解破坏,从而使NFkappaB失活并干扰激活蛋白1与DNA的结合。

基于该药临床药理疗效良好,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不良反应报道逐渐增多。


2. 甲磺酸加贝酯的副作用

甲磺酸加贝酯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管结石等疾病。然而,该药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ADR)。为了解甲磺酸加贝酯ADR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临床表现,钱娜等人从两家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系统中调取2014年1月~2019年3月填报的甲磺酸加贝酯相关ADR报告共67例,通过回顾性统计法对ADR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具体如下:

2.1 ADR的发生情况

研究表明,甲磺酸加贝酯的ADR发生率约为5%~20%,其中老年患者发生率更高。ADR的发生与患者个体因素、用药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2.2 ADR的影响因素

2.2.1 患者个体因素

1)性别:研究表明,甲磺酸加贝酯ADR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年龄:从年龄分布看,≥80岁ADR发生率最高,达到25.37%,年龄在60岁以上的ADR发生率累计超过50%。


3)原患疾病及过敏史:原患疾病为胰腺炎、胆囊炎、胆管结石伴胆囊炎的患者ADR发生率较高。既往有ADR史的患者也更易发生ADR。


2.2.2 用药情况

1)用法用量

过高剂量或使用不合理溶媒(如0.9%氯化钠注射液)可能会增加ADR发生风险。

在甲磺酸加贝酯的用量用法方面,推荐治疗开始时每日剂量为300 mg,症状改善后减至每日100 mg。溶媒方面,推荐使用500 ml的5%葡萄糖液或林格氏液。滴注速度应控制在1 mg/(kg·h)以内,不超过2.5 mg/(kg/h)。在ADR研究中,静脉给药是主要途径,58例(86.57%)为每日给药2次,其中35例每次给药剂量为200 mg,20例每次给药剂量为300 mg,给药总剂量超过说明书推荐用量;溶媒选择方面,53例(79.10%)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6例使用了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或250 ml,还有2例使用了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仅有6例(8.96%)使用了说明书推荐的溶媒及体积;67例均未对滴定速度进行描述。过高的药物浓度会损伤血管内壁,从而引起注射部位及输注侧血管发生静脉炎、硬结、溃疡、坏死。有研究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会增加加贝酯发生过敏反应率,有88.06%的患者使用了氯化钠作为溶媒,可能是导致不良反应增加的原因之一。此外,加贝酯半衰期仅55 s,滴注速度过快可能使药物在体内代谢清除加快,不能保证药效的同时也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甲磺酸加贝酯时,应严格遵循说明书的建议,并注意药物浓度、溶媒选择和滴注速度的合理性。


2)滴注速度

过快滴注速度可能使药物在体内代谢清除加快,不能保证药效的同时也可能增加不良反应。

67例加贝酯不良反应中,有51例在用药后24小时内发生,占总例数的76.12%。其中,46例在30分钟内发生,最早的发生时间为滴注1分钟后。此外,有11.94%的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后的4至5天。最长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为连续用药第11天。

根据加贝酯说明书,仅极个别病例可能发生胸闷、呼吸困难和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相关研究表明,所有致死性过敏反应均发生在静脉滴注该药5分钟内,而生存的患者中有超过七成于静脉滴注5分钟后或更长时间出现过敏反应。本研究中有3例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但未导致死亡。其中,两例是首次用药,在给药1分钟和3分钟后出现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下降,停药后立即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得到缓解;另一例在第3次给药滴注15分钟后出现过敏性休克,可能为迟发型变态反应。因此,医务人员应特别关注患者用药后30分钟内的症状,并在输注结束后至少保持静脉通路开放30分钟,以确保及时抢救。

大部分不良反应与说明书标示的相符,但上肢水肿、口干以及麻木等新的一般不良反应未在说明书中提及。有关上肢水肿的患者在停药后进行硫酸镁湿敷1小时后症状明显改善,而出现全身震颤的患者停药后肌注异丙嗪30分钟后症状消失。因此,鉴于加贝酯不良反应涉及多个器官/系统,临床使用时应更加谨慎规范。


2.3 ADR的临床表现

甲磺酸加贝酯ADR主要累及器官/系统:皮肤黏膜(78.38%)、循环系统(13.52%)、消化系统(4.05%)、中枢神经系统(4.05%),包括:

1)皮肤黏膜:皮疹、瘙痒、丘疹、荨麻疹以及输液部位红肿疼痛等。


2)循环系统:心慌、胸闷、呼吸困难、潮红、血压下降、静脉炎、上肢水肿等。


3)消化系统:口干、恶心、呕吐等。


4)中枢神经系统:冷汗、全身震颤和麻木等。


3. 建议

1)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的用法用量使用甲磺酸加贝酯。


2)首次用药时应在医护人员的密切观察下进行,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3)对老年患者、有既往ADR史的患者以及原患疾病为胰腺炎、胆囊炎、胆管结石伴胆囊炎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并酌情减量。


4) 应选择合适的溶媒(如5%葡萄糖液或林格氏液),并控制滴注速度。


5)密切观察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处理。


4. 结论

甲磺酸加贝酯是一种有效的药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ADR风险。随着甲磺酸加贝酯使用增多,临床应更加重视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在使用该药时应充分了解其ADR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临床表现,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提高用药安全。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仅供知识交流,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咨询医生或药师。


参考:

[1] 中国药典2020版一部. 甲磺酸加贝酯注射液. 北京: 中国医药出版社, 2020: 253-254.

[2] 王金平, 等. 甲磺酸加贝酯注射液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中华现代医学杂志, 2019, 39(12): 1434-1437.

[3] 张冬梅, 等. 甲磺酸加贝酯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0, 40(3): 233-236.

[4]钱娜,姚东,苟小军,等.67例甲磺酸加贝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处方药,2021,19(07):70-72.

[5]https://go.drugbank.com/

国内供应商(109家)
甲磺酸加贝酯相关回答
您可能感兴趣的问答
 
请填写举报原因
选择举报原因
 
增加悬赏
剩余能量值
能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