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殊途. +关注 私信
销售
  • 46971被赞
  • 7收藏
  • 0关注
上海捷祥测控技术有限公司·销售
西北民族大学 藏语言文化学院
福建省福州
你上来后管好就行了,不符合程序的不签字哟。怕什么。
我们铸膜是在玻璃表面。
你们上的都太高大上了,我就用的井式电阻炉加石墨坩埚……,自己再配点覆盖剂
具体做什么 主要想做做玻璃的抛光
想问一下购买的氯铂酸在没有冰箱的情况下怎么保存?
4A分子筛干燥的前提水分子能进入其孔道,结晶水怎么进入孔道?
泡沫太多
阴性对照出现条带一般两种情况,第一:pcr加样过程出现污染;第二:引物二聚体的出现足以使电泳结果呈现出来。针对这两种情况有几个方案:首先,排除污染源,找出污染源头,若还有结果,那就是引物问题,针对引物问 ... 我的阴性对照不止一条带,我的样品扩增出来的也不止一条带。别人就算是污染了,阴性对照也就一条带,这是为什么? ...
可以,但抛光粉最好选用粒径小的,例如0.05μm
目前他们认为回流中的甲醇继续在塔中气化,导致塔内气化量增加,将塔内的氯化铵带至冷凝器 不知道这个装置是不是定型设备,若是新开发的,是要对每个环节的设计加以对照,找出问题的所在。 对于成熟的设备,就要对物料的指标、各检测控制点的工艺要求及产品的质量的各项指标进行核对。检查问题的所在。工艺条件的设定,是根据物料在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而来,主要检查是否符合。这一要特别提示,且不能脱离设备设计的适用范围。比如,超高超低负荷、物料的质量超过设备的处理能力等。 ...
我弄过一百二的 ... 啊!嗯嗯!
5度每分钟,按道理是不快把... 快不快个人觉得得看体系,还有可能涉及纯度问题,结构是否跟参考文献一样,甚至还可能是你格子里面的残留有木有洗干净,以上都是猜测。。。...
前者
碳酸氢钠分子量84,碳酸钙分子量100,前者只有一个钠,按当量计100碳酸钙是84碳酸氢钠的二倍,100mg/L的碱度需要84*2=168mg/L的碳酸氢钠 ...
如果没有水溶性单体的话,可以将单体混合好后,将混合单体分散乳化。 如果含有水溶性单体的话,亲水性强的先乳化,亲油性的后乳化。 感谢回帖!我目前也是这么做的,请问这样做有什么原理吗? ...
非理想双电层不是标准等腰三角形的,需要通过积分来计算容量,不能简单用电流乘时间。
电解过程中,于电极所游离出之物质的质量与通过电解质之电量成正比。其电量是指电荷(electrical charge)而不是电流(electrical charge),特别以库伦(coulomb)作为测量的单位。 法拉第第二电解定律: 电解过程中,用相同之电量,其产生游离物质之质量与它们的化学当量成比例。例如,产生1莫耳,2克氢气时,在伏特计中所量测到电量等,则在电解槽若是析出氧气,则其产量为16克。在当时法拉第把这个值称为各种物质的电化学当量(electro-chemical equivalent),其值为电解1电化学当量物质所需电量,也就是现在我们后来所用的法拉第常数(F)。 法拉第在1834年发表电解定律,也提出许多今日的电化学名词,包括电极、阳极、阴极、离子、阴离子、阳离子、离子化、电解质和电解等等。由法拉第电解定律可知,物质在电解过程中,物质在所析出的质量W与通过电极的电量Q成正比。不同物质的质量则正比于该物质的原子量(莫耳质量,符号M)。可由以下方程式表示: Q = I × t Q:通过的电量,库伦,I:电流强度(安培),t:通电时间(秒)。 其中比例常数F为法拉第常数,即每莫耳电子所携带的电量为F = 96485.3383±0.0083,约为 96500库侖/莫耳。 所以得通入的电子莫耳数 = Q / F 物质所析出的原子莫耳数 = W / M 析出物质所需要的电子莫耳数 = (W / M) × Z? (Z:原子价数) 通入的电子莫耳数 = (W / M) × Z = Q / F = I × t / F 析出之物质的质量 W = (Q × M) / (F × Z) = (I × t × M) / (F × Z) 法拉第电解定律适用于一切电极反应的氧化还原过程,是电化学反应中的基本定量定律。 参考资料: 1. 赵匡华,化学通史,第242页,凡异出版社,1992。 2. 陈竹亭,选修化学(下),第26页,泰宇出版社,2008。 3. Faraday's laws of electrolysis. http://en.wikipedia.org/wiki/Faraday%27 … ectrolysis 4. 法拉第电解定律、电解与电镀。 http://host6.wcjhs.tyc.edu.tw/~ta530010 … 4/a6-5.htm ...
瓶中的卡文迪西先生。(插画/HANa) 从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以来,西方人有很长一段时间相信:物质世界由「土、火、空气、水」这四种元素所组成。直到18世纪,人们在化学实验上累积足够的技能与分析方法后,方能推翻此一假设。 如果仔细观察坊间矿泉水上的包装,有的会标示「H 2 O纯水」,意味着水是由氢(H)和氧(O)所组成的化合物。这是否有点不可思议呢?氢和氧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如何形成能碰能观的水? 这个问题的答案跟氢气的发现有关。 如今一般咸认英国科学家卡文狄西(Henry Cavendish, 1731-1810 AD)是氢元素的发现者;然而他却不是史上第一位发现、製备氢气的人。西元16世纪的瑞士医生帕拉塞斯(Theophrastus Paracelsus, 1493-1531 AD)曾在将铁屑溶于稀硫酸的过程中,发现有气体(也就是氢)释出,他描述那情形:「空气上升而像风一样溢散。」 一个世纪后,旅居英法的瑞士籍医生梅耶(Turquet De Mayerne, 1573-1655 AD)重複帕拉塞斯的实验时,发现氢气「可燃」的性质。西元1670年间,英国科学家波以耳(Robert Boyle, 1627-1691 AD)尝试收集氢气,并进一步发现氢气只有和其他空气混合时才可燃。 排水集气 虽然科学家早懂得製备氢气,在18世纪以前,却没有科学家能对氢气的性质作精确的描述与分析。为其带来曙光的,正是英国贵族科学家亨利.卡文狄西。西元1766年,卡文狄西将铁、锌、锡等金属分别与盐酸与硫酸反应,发现都有气体释出。为了研究这些实验所释放出来的气体性质,卡文狄西尝试以「排水集气法」收集它们。他发现,这三种金属与足量的各种酸作用,产生的气体性质相同;不仅如此,使用某种金属实验时,只要用量固定,且酸供量足够,收集到的气体量便相同,与酸的种类、浓度无关。 卡文狄西估计出此气体密度仅为空气的9%,这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氢气。从这些定量与定性的结果来看,卡文狄西推断「从不同种类金属与酸製备出的可燃气体应为同一种物质。」不过因为卡文狄西信仰当时流行的「燃素说」,对于「可燃气体从何而来」并未能够进一步解释。什么是燃素说呢?十七世纪前后的人们大多认为:「燃烧是一种分解过程,物质燃烧时会释放出燃素。金属里当然也含有燃素,透过燃烧而释放出来。」卡文狄西于是认定这可燃的奇妙气体是锌、铁、锡的基本成分,在加入酸时被释放出来;甚至一度认定氢气即为当时所讨论的燃素。只是,经由精确实验测定,发现氢气虽轻,却仍具备正质量,这与当时对「燃素质量」的认知不完全一致,也让他对氢气的研究陷入胶着。 氧气加入 对于气体的研究,在当时社会蔚为风潮。其中包括氧的製备与研究,普里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 1733-1804 AD)将氧命名为「脱去燃素的空气」。西元1781年,普里斯特利与其助手瓦尔提尔( John Warltire , 1725/6-1810 AD)利用电火花引爆空气和氢气,发现反应后在瓶壁上有露珠形成,且大量释出热;若秤量反应后质量,则较反应前为少。他们认为质量的减轻乃因反应后热的溢失所致。这个实验引起了卡文狄西的兴趣,他认为实验结果得到质量的减轻应为实验误差,因为他并不相信热具备质量。 在好奇心与实事求是的精神驱使下,卡文狄西除了重複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更进一步以氧气取代空气,进行相同的实验,并精确记录各成分体积与重量的变化。他发现如果将壁上露珠也列入计算,反应前后的质量便相同。经由仔细的确认,他发现这些露珠即是「水」。并经由精密量化实验,卡文狄西确认当氢与氧体积为二比一时,能得到最大量的水。 前面提到,在卡文迪西的时代,人们还相信水是四大元素之一,也相信有燃素存在。因此,卡文迪西迁就「燃素」与「水是元素」这两个观念,而对实验结果做出如下诠释:「可燃气体由燃素与水组成,『脱去燃素的空气』盗取水元素后,水自燃素中脱离而释出。」 聪明的瓦特 不过在这同时,蒸气机的发明者瓦特(James Watt, 1736-1819 AD)早已猜想到「水在足够热量下,应会转换成其他气体」。普里斯特利得知卡文狄西的实验结果后,再重複相同实验,结果与卡文狄西一致,纳闷之余找瓦特切磋讨论。瓦特结合过去自己合理的怀疑,提供这相同的实验结果截然不同的注解:「水由『脱去燃素空气』与『可燃气体』所组成。」 1782年,拉瓦节(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 1743-1794 AD)再度进行此实验,并进一步将水蒸汽分解成氢与氧,再根据他提出的新化学观念,判断「水不是元素,而是氢和氧结合的化合物」。拉瓦节并将过去称为「可燃空气」的氢气,更名为「Hydrogen」,意思是「生成水的」。这才终结两千多年来,人们把水视为元素的迷思。 事后观之,究竟谁才配得这顶「揭示真理」的桂冠?是做出美丽实验,却扼腕于无法提出有新意之解释的卡文狄西?还是仅以创意脱颖而出的瓦特?抑或是集此系列实验于大成的拉瓦节?直到如今,这仍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这未曾停止辩论的议题,一方面启迪了我们:先锋者的竞争固然促成知识的演进,但真理终能全然被阐明,却不仅归功于个人的智慧,也应考虑整个时代科学家的努力累积。另一方面,卡文狄西的实验也的确展现了化学的美学典範之一:观察详实,计量精确。 回顾这段科学史,可以发现人们最初对世界万物的假设,或许会在下一刻被推翻,但却不会仅因如此,而让过去的努力变得毫无价值。卡文迪西未能跨越燃素说,对自己的实验提出符合新科学潮流的解释,但他的实验却是将亚里斯多德的四元素论送进棺墓,钉上了最后一根钉子。从那里拉瓦节看见了帷幕揭开的一角,与新世代化学的微光。 ? ? 参考资料: 1. Sutton, M. “Airs and Graces” Chemistry World , 2010 , October , 50-53 2. Broich, J. “Discovering Water: James Watt, Henry Cavendish,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Water Controversy" ” Victorian Studies 2006 , 48(3) , 574-576. 3. Seitz, F. “Henry Cavendish: the Catalyst for the Chemical Revolution” Notes Rec. R. Soc. 2005 , 59 , 175-199 4. Ball, P. “An Element Compounded Cavendish’s Water and the Beauty of Detail” Elegant Solutions: Ten Beautiful Experiments in Chemistry, 2005 , Springer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5. Jacobsen, A. “Water Controversy” Minerva , 2002 , 44 , 459-462. 6. Miller, D. “'Distributing Discovery' between Watt and Cavendish: A Reassessment of the Nineteenth-Century 'Water Controversy'” Ann. Sci. , 2002 , 59 (2), 149-179. 延伸阅读: 饮水思「元」话「氢」情 相关阅读:【十大美丽化学实验】专题系列文章 文字提供自台湾大学科学教育发展中心 , 本文亦刊登于《科学研习月刊 》 2011年1月号 。 系列文章介绍的实验名单灵感来自英国皇家化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2005选出的十大美丽化学实验。 ...
工业干燥三乙胺的方法就是片碱直接加到和水分层后的三乙胺里,上层(下层是碱固体)直接可以用(含水量非常低),重蒸只是为了脱色。酰氯跟胺反应有些就是在水里进行的还是看底物,另外如果水对你的反应有影响,那我认为不是来自三乙胺,更大可能来自溶剂中的水分或者空气中的水分,这样的话你的酰氯应该极不稳定。...
凝胶是聚合太快了,让他慢点就行。
 
个人资料
  • 殊途.销售
  • 职业经历 上海捷祥测控技术有限公司·销售
  • 教育经历 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化学院
  • 个人简介 手紧握就别松开,我的错觉不安自然都与你有关
  • 影响力 46971被赞7收藏0关注
已连续签到天,累积获取个能量值
  • 第1天
  • 第2天
  • 第3天
  • 第4天
  • 第5天
  • 第6天
  • 第7天
再签到3天,将额外获得3个能量值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