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盖德化工网  >  盖德问答  >  关于仿制药的一些胡思...

关于仿制药的一些胡思乱想?

.      好多企业都有研发,也都跟风做仿制药,不敢做新药,但是仿制药就真的有能力做么。现在的政策一天出台一个,还是抱着原来的做法,被动的等着审评,最后再改,只会落得一个下场,花钱白费力。梳理一下,怎么做好仿制药原料药的研发。
      总结起来几个比较重要的要求:
一、杂质谱的要求
二、晶型的要求
三、纸质化文件和电子文件的规范管理
四、安全评估的要求
五、报批注册的要求
      另外以前的要求:
1小试研究,分析方法的摸索
2中试研究,标准的建立,分析方法的建立
3工艺验证,临床样品的制备(只说合成)
        这是罗列的在现场核查之前应该做好的工作,上面的工作有一项做不好,可能会需要补充资料,对于严重性缺失的资料,可能不会给发补的机会,直接枪毙。对于作假的情况,只要发现,申报资格丢了之外,几年内都别考虑申报了。
        写的要求七八条,每一条做起来都未必很难,集中优势兵力挨个攻坚,但是都做好,就不简单是一个难所能概括的了。这不是一个人的工作,一个团体都未必能完成,这是跨部门,多学科,木桶原则告诉我们,只要有一个部门或者项目出现纰漏,也会存不住水。但是我想说的是,就算我们真的能做到,原料药做好了,未必能报,因为现在似乎有要求必须和制剂联合申报了,最近看了一篇文章,不知道理解是否有误。所以,如果制剂没做好,对不起,原料药做的再好,没有用,还是报不上去。洗洗睡吧,不是你合成能力的问题,你只能当个吃瓜群众了这时候。
        所以,我在写这些原料药的研究内容时,突然想到了培训中的一个建议。采用原研的制剂先做研究,分析的七七八八了,制剂上需要做成什么样子,也就明确了。制剂摸索的差不多了,那合成在紧跟其上。以前有个说法是,原料药的来源不一样分析方法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方法学研究的原因吧,个人以为)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毕竟只是做合成的。但是没有合成方法,就没法对制剂进行分析了么,未必,(个人臆想)。而且,前期的方法研究,只是做关键的,省时的,比如长期实验,可以省了吧,加速一两个月就看出差别了,毕竟只是预研究,不用方方面面。在方法基本确定了,原研制剂也研究的很透彻了,如果想仿制,只不过是采用以前确定原研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就可以了。
        研究原研其实就是一个目标确立的过程,如果你连原研都研究不清楚,重现性不好啦,结果不稳定啦,那就别研究自己的了,研究了也没有用,你连原研都搞不清楚啊,大哥。现在的要求是与原研一致,你靶心都瞄不准,怎么仿。
        也许有人觉得我说的这个是浪费时间,在仿制药的申报上,效率是很重要的,这个时间已经把最早的时间耽误了。这就是磨不磨刀的问题了。有的企业能力很强,立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时间很紧张,不需要磨刀。我看到的只是一些研发能力一般的企业。立项目,按部就班研究,最后合成做好了,给制剂原料,制剂研究,制剂做好了,给分析样品,在研究,分析好了,工艺验证,临床样品制备。然后每一个阶段会限制下一个阶段。反向思路的话恰恰是基于节省时间。把分析提前,制剂提前,目标原料药的研究方法都确定了,其实剩下的工作不确定性就大大降低了。
        有人担心分析研究了,制剂做好了,合成却做不出来可放大的工艺。其实我现在碰到的情况是合成基本没有做不出来的工艺,只有仿制不出来和原研一样的制剂。在中国,合成就算水平低,但是还是能做出来的,不管代价如何。不过由于原料药的合成涉及到生产车间的窘境,好多企业没有现成的车间供研发工艺验证,临床样品的制备,所以,这个是合成上一个不大不小的硬伤。现成的车间给研发用,太过奢侈,不会总有项目做验证,闲置的车间就是在折旧,一年百分之二十,几年就折的差不多了。对于实力不强的企业,建立一个可供改造的中试实验室,符合GMP要求,可能代价会小些,况且,我一直认为用中试规模来做商业批是可行的,只要你的设备与拟放大的生产设备在传质传热的原理上是一直的就可。也许我的观点不符合指导原则,希望有人指正。
        我不是专业的写手,因为培训,突然有些想法就记录下来,发到论坛上,万一有网友能指出我的幼稚之处,我也算是有收获。想法琐碎,不成系统。仅供粗粗一读。以后我会根据文章里写的几个要求逐一在详细的写写,就当梳理自己的思路了。如果有朋友对什么有兴趣留言说说,我可以优先考虑谢谢哦!尽管写的可能是误人子弟,胆大就来。
0评论 +关注
共7个回答
首先,质量源于设计应该是一个整体,包含药物的任何部分,贯穿整个药物的生命周期。设计是广义的,包含药学研究、非临床研究、临床研究、药品上市生产、药品临床应用,直至药品退市。质量控制过程是药物设计的不可 ...
.        设计应该有一个范围,在知识框架之内,然后再设计的范围之内,又固定了实验参数。对于质量源于设计作为一个整体,包含药物的生命周期,我总感觉是不明觉厉,一是因为,就算包含整个过程,也是分开考虑、设计,不是制剂合成临床放到一起考虑,所以如何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真的需要接触更多的例子才能理解。二是认为,因为设计也是根据现有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数据,在国外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其实早已经渡过了质量源于过程控制这个理念,也具备了相应的仪器、检测数据,来实现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在培训中看到有单位展示他们使用的预测软件,可能在国外已经很普遍,在国内,还是一种奢侈的东西。窥一叶而知全貌,基于国内的普遍水平(包括硬件和软件),初步实现过程控制质量,算是不错的企业了。而质量源于设计,我觉得对于研发只是一种奢侈的理念,对于生产,可能有一些实用价值。毕竟生产上,工艺设计的不好,可能会直接导致质量问题。其实我的回复越来越感到是下乘,你的回帖反而是上乘,似乎格局就不在一个层面上。不过终日面对具体工作的我,确实眼界不够宽阔,只着眼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在理,看来lz最近天天开会,从梅特勒用户会,期待lz多发,我也多学下
写的很好

中国缺的是制剂,没几个好好做制剂的公司。

不好意思,实在不能苟同!这理论说明楼主还欠缺火候!个人认为药物研究应该秉着“质量源于设计”,工艺才是基础,重中之重。杂质和晶型都是工艺的一部分,资料是水到处成。楼主该好好领悟什么叫质量缘于设计。学会从本质理解CTD。
制剂是核心技术,一般核心技术中国都做不好

.        设计应该有一个范围,在知识框架之内,然后再设计的范围之内,又固定了实验参数。对于质量源于设计作为一个整体,包含药物的生命周期,我总感觉是不明觉厉,一是因为,就算包含整个过程,也是分开考虑、设 ...
质量源于设计与相应的仪器、检测数据等是没有必然的联系。打个比方说,合成路线的选择,在调研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法规要求、设备设施、环保、可产业化、成本、能源等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工艺。这就是在设计。再比如,检测方法的开发验证需要在对比国内外药典、文献的检测方法,结合合成工艺、杂质状况、原料药稳定性考察,充分论证优化分析方法,然后验证确定,这也是设计。药物合成过程中其实我们是在一步一步设计。当然不同人员、公司受自身水平的影响、客观条件的制约,设计出来的质量也会存在差异。
药物研究的过程是一个风险评估的过程,没有绝对安全、有效和可控。所有的研究都应该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需要结合临床、法规和相关指导原则。例如某个杂质的控制是采用面积归一化、主成分自身对照、外标、内标,需要根据研究结果进行选择。如果从准确性来说当然不会选择前面的方法。但是我们都会采取准确的方法吗?显然不是,只要能够控制,风险不大,选择适当的方法就可以。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相关问题
阿尔兹海默氏症相关信息? 2个回答
酪氨酸激酶领域的大牛推荐? 2个回答
医药行业,化药和生物类药品有什么区别?未来走向如何? 2个回答
问一下在药物化学中确定先导化合物以后,如何进一步优化分子结构,来提高化合物的溶解度? 1个回答
药物化学家一生发现新药的几率有多大? 1个回答
编辑推荐
三价铬溶液颜色问题? 15个回答
能否用离心代替旋蒸去除乙醇? 2个回答
想请教下靛蓝染料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下吸收的问题? 4个回答
硫酸钙结垢,用什么清洗掉? 4个回答
氰基取代苯环上的卤素的反应条件? 0个回答
 
请填写举报原因
选择举报原因
 
增加悬赏
剩余能量值
能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