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盖德化工网  >  盖德问答  >  【求助】原料药酸破坏...

【求助】原料药酸破坏和碱破坏实验的两个个问题?

求助各位朋友,
酸破坏,我在做酸破坏行实验的时候遇到个小问题,一般酸破坏实验的条件是0.1mol/L-1mol/L盐酸,我用1mol/L盐酸破坏2h,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如此这般,我下一步应该是增大酸的浓度?增大到多少合适?最大能到多少?或者是延长破坏的时间?最长又能到多少?
碱破坏,碱破坏后在某杂质的保留时间附近出现一个肩峰,有没有必要把这个肩峰分离开?
0评论 +关注
共20个回答
这种情况可以加下热吧,如果加热和延长时间都不降解的话那说明酸性条件下是稳定的。有肩峰需要调整分析方法将其分开,考察杂质峰与主成分峰、杂质峰之间能不能良好分离也是破坏试验的一个目的
这个你可以根据产品的结构来确认,不过你的降解时间有点短呀。至于那个肩峰必须要分开,因为这是杂质哦
加1mol/L的酸碱,稍微煮沸加热,很好破坏的。我和你的情况一样。我稍微加热,原本没有的杂质都出来了,而且分的很好...
我们要求是这样的:酸碱浓度最大用到3M,破坏时间最多48h,如果在极端条件下都没有破坏,那也不用往下做了,只能说明样品比较稳定。但是我们做预实验的时候都会把破坏时间做久一点,一般从高浓度往低浓度做。破坏性试验确实是很头疼的,个人觉得要看试验的目的,还有药物的特性去设计试验。
酸破坏的盐酸的浓度是可以的,破坏的时间可以延长至24h,反应温度可以高一些,如果原料没有破坏说明其在酸性条件下是非常稳定的。
碱破坏出现降解产物,还是有必要将其分开的。而且通过调整反应条件,如延长反应时间,升高反应温度来考察降解产物是否增大,对考察该原料的稳定性是非常有意义的。
酸性条件下没峰就没峰,说明酸性条件下稳定性好,碱性出了肩峰最好分开,要明白酸碱实验的目的就是在色谱条件下,出现的杂峰不会影响主峰的测定。
加热下,比如加热60°,也许效果会好点,破坏2小时时间也不长吧,24小时的我都做过,如果加热、延长破坏时间都不行那就算了,说明对酸稳定。
如果降解杂质量不是非常巨大的话,那么去考虑这个杂质的肩峰就没有多大实在意义了。除非这个杂质肩峰上的杂质量也很大的话,才有去分离的意义,要不然,你的所有工作都白做,又得重新摸索方法。这种循环的方式无疑会走入极端。主要看试验目的,若是降解比较剧烈导致肩峰,可以尝试用缓和点的条件去破坏,看看是否会产生肩峰?
我们一般都是1M的回流8小时
关于原料药有关物质检查方法建立的思考
作者 赵慧玲
部门  审评四部七室   赵慧玲

正文内容


【摘要】本文针对审评原料药有关物质检查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介绍欧洲和英国药典关于原料药已知杂质的研究现状和有关物质方法建立及质量控制,以供申请人参考。
【关键词】有关物质、方法学、分离度。



   笔者审评原料药有关物质检查方法中发现,大多申请人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控制原料药有关物质的重要性,自行建立方法考察原料药中存在的有关物质。但在研究中往往片面认为样品通过了破坏性试验和1%自身对照法后的系统适用性试验就符合了要求。因此,忽视对主成分中杂质产生原因的分析,忽视仪器的检测灵敏度的分析、忽略色谱柱(柱效)的选择、流动相及比例的选择、检测波长的选择。忽视主成分和可能产生的杂质分离度的问题。
    1、原料药有关物质方法建立应关注的问题:
原料药中的杂质来源于合成的中间体、副产物、以及降解产物,建立方法初期,仅采用破坏性试验的方法考察降解产物的做法是片面的。由于降解产物的量较小,如果选择的方法不好,比如,柱效低,波长选择不合理、流动相及流动相比例不合适,即使有降解产物,也达不到有效的灵敏度和有效的分离。因此,一个好的分析方法的建立首要问题应是围绕主成分和杂质的分离度和检测波长进行。对于生产原料药的企业来讲,由于可以通过工艺得到中间体、副产物,在方法建立初始,首先应该将可能的中间体和副产物作为杂质对待,进行柱效、流动相及流动相比例、波长和分离度等方法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成熟后,可根据中间体和副产物的安全性和工艺得到的难易程度决定是否固定为已知杂质。如果工艺中难以得到,且比较安全,可考虑采用杂质校正因子加上相对保留时间的方法。或采用杂质相对保留时间加上自身对照方法。上述三种方法均有好的分离度和响应值(灵敏度)作保证。也是研发和审评中应当提倡的。
如果原料合成中确实得不到副产物,对于有紫外吸收的样品可以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考察未精制的粗品,并对比已精制过的样品,确定粗品中各成分的分离度和样品中可能杂质的检测波长。方法确立后,可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或面积归一化法控制杂质。对于后一方法,在研发和审评中应当慎重选用。
如果证明上述四个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方法后,如果再加上破坏性试验考察降解产物,其方法就更加完整和适用。
    2、介绍欧洲和英国药典控制有关物质关注的问题
   欧洲和英国药典的原料药标准后面,大部分都附有可能产生的中间体和副产物的结构,在有关物质质量控制中有些采用已知杂质的方法;有些采用杂质校正因子加上相对保留时间的方法;杂质相对保留时间加上自身对照方法和自身对照方法或面积归一化法。
例如:核黄素磷酸钠的有关物质检查就是采用HPLC的已知杂质-核黄素、其他杂质相对保留时间加上自身对照的方法。
取本品0.1g,用水50ml溶解,并用流动相稀释至100ml,取该溶液8ml,用流动相稀释至50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核黄素对照品60mg,加盐酸试液1ml溶解,用水稀释至250ml, 取该溶液4ml,用流动相稀释至100ml,作为对照品溶液(a)。再另取核黄素磷酸钠对照品0.1g,用水50ml溶解,并用流动相稀释至100ml,取该溶液8ml,用流动相稀释至50ml,作为对照品溶液(b)。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填充剂粒度:5μm;柱长:0.25m;内径:4.6mm);以甲醇-7.35g/L磷酸二氢钾溶液(150:85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66nm;流速2ml/分。5-单磷酸核黄素的保留时间为20分钟;其他相对保留时间:3,4-二磷酸核黄素大约0.2;3,5-二磷酸核黄素大约0.3;4,5-二磷酸核黄素大约0.5;3-单磷酸核黄素大约0.7;4-单磷酸核黄素大约0.9;核黄素大约2。
    取对照溶液(a)10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主峰高度为满量程的50%;再注入对照溶液(b)100μl,记录色谱峰直到核黄素的峰面积能被准确计算,且4-单磷酸核黄素峰与5-单磷酸核黄素峰的分离度应不小于1.5。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对照溶液(a)和对照溶液(b)各10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中,如有与核黄素峰保留时间相应的色谱峰,其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a)主峰面积(6.0%),二磷酸核黄素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a)主峰面积(6.0%),且均应以干燥品计。
    3、结合国内研发核黄素磷酸钠的状况提几点建议
在审评核黄素磷酸钠原料和注射剂有关物质的过程中发现,申请人常参照中国药典收载的核黄素磷酸钠及注射液标准项目进行。忽视了国内外标准和国内同品种质量的调研,盲目申报。一些资料中单磷酸核黄素的分离度并不好,从图谱看起来,表面上其质量比国外标准的质量好,但实际上是单磷酸核黄素等多个组分并未得到有效分离。虽然国外将各单磷酸盐均看成有效成分,而未作为杂质控制,但在方法学研究中,的确关注了各单磷酸盐的分离度,这应是方法学研究的重点。如果建立的方法不能使每一个成分分离,这个方法就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从这个例子分析,审评中不能简单认为杂质个数少了,质量就好,杂质个数多了,质量就差,一定要结合分析方法的好坏,经过综合分析判断后下结论。否则,容易犯主观主义和片面主义的错误,将由于因分析方法的分离度较差而导致的杂质个数少的药品误认为质量好。其实,药品中包含着没有分开的成分,这个成分很可能是最不安全的成分。因此,一个药品的有关物质方法的评价更应重视分离度方法的评价,在分离度合适的情况下,比较检出杂质的个数才有意义,不能简单的以检出杂质的个数多少论质量。
    对核黄素磷酸钠,引起重视的应是分离度方法的问题,在有了好的分离度方法基础上,再根据每一个成分的安全性和生产工艺的成本,考虑对每一个成分的合理控制,这是有关物质研究的重点。在可能的情况下,推荐使用国外药典标准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和限度。
建议在仿制原料药时,首先应查阅国外药典同品种质量标准,借鉴国外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和限度,减少建立方法学和质量研究工作的盲目性。在未有文献可借鉴时,根据我国实际的研究水平,建立有关物质的检查方法。
    其二,由于国内仿制的原料药是可以豁免临床研究的,不同的合成工艺对主药的影响不同,而可能的中间体、副产物、降解产物会不同。有关物质方法的确定一定要以工艺中的理论上的各成分的分离度为依据,并与已上市药品进行质量对比,确定可能的已知杂质或杂质相对保留时间保证方法的分离度。
    其三,关注工艺杂质并兼顾原料药的降解产物的安全剂量,其限度可以以已上市药品的对照数据为依据。
    原料药有关物质的控制方法对质量控制来说至关重要,它是衡量质量和稳定性一致性的尺子。因此,不能忽视有关物质检查方法的验证或方法建立。
    上面是以审评核黄素磷酸钠原料和注射剂有关物质方法为例,说明方法建立应关注的重点问题是分离度,没有分离度作保证,方法的根基就不牢固。希望能对申请人的研发起到帮助,并减少申报资料的发补率。
特别好的文章,非常感谢
1、酸两小时稳定,但24小时呢?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稍微加热下
2、某杂质的保留时间附近出现的肩峰,一定要分开,药审中心老师很重视分离度的。回头我找两篇文章给你看下
先分析该原料的化学结构,判断与酸碱是否存在反应可能性再开展试验,破坏试验不可能只做一次就成功的,得同时多做几个样对比,不能偷懒的。
以前做过一个品种,直接加数毫升浓盐酸破坏,几分钟后再稀释,效果挺好。做三次就成功了。又快又好。
破坏试验一定要注意物料平衡,上面有篇文章说明了回收要在90%以上
不可能那么稳定吧,应当仔细考察原因!!
稍微加下热,如50,60度看看
杂质检查分析方法建立过程中破坏性试验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者 成海平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三部六室   成海平   


    杂质与药品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密切相关,如果药品中存在的杂质未能通过有效的方法加以检出、控制,将给临床安全造成直接或潜在的危害,因此,制订合理、有效的药品杂质检测方法控制药品中的杂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杂质检测方法的建立基于方法学研究,主要包括专属性试验、检测限试验、溶液稳定性试验等内容,如果定量检测杂质还需进行线性、回收率等试验,从不同的角度、层面验证分析方法的可行,从而保证药品中的杂质能够有效地检测。破坏性试验是杂质检测方法建立时验证专属性、检测灵敏度重要试验内容之一。由于破坏性试验的实验过程复杂,分析检测技术要求高,在技术审评过程中经常发现存在研究过程中不完善、不全面,因此,在此结合化学药物创新药的审评工作体会,分析如何合理开展破坏性试验研究。
    破坏性试验,也称为强制降解试验(stressing test),它是在人为设定的特殊条件下,如酸、碱、氧化、高温、光照等,引起药物的降解,通过对降解产物的测定,验证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分析药物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每项破坏性试验通常包括以下内容:酸降解一般采用0.1mol/L-1mol/L盐酸或硫酸;碱降解采用0.1mol/L-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氧化降解采用合适的过氧化氢溶液。以上三种试验,为了加快反应或者提高降解强度,必要时可以加热或提高浓度;高温试验通常温度高于加速试验温度的10℃,如50℃、60℃等,对于原料药有时需考虑水溶液或混悬液的降解,或者考虑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的降解;光照试验条件可采用4500LX。破坏性试验的具体条件,与具体药物密切相关,需结合具体药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条件,使药物有一定量的降解,并对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进行分析,保证实验的意义。
    药物经强力破坏产生的降解产物通常采用色谱法测定,需结合药物和可能降解产物的理化性质,选择不同的色谱方法(HPLC、GC、TLC)或检测器,有时可采用不同分离机理的色谱系统。下面以HPLC法分析降解产物为例,说明在进行破坏性试验时的关注点和存在的问题:
    1、在选定的破坏条件下,药物应有一定量的降解。
    虽然不是每一种破坏性条件都使药物产生降解产物,但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一种化合物对每一种破坏性试验条件都稳定,因此,可以通过试验,选择合适的条件,如提高酸、碱、氧化的浓度或者通过加热等,使药物降解。
    对于采用HPLC法测定降解产物时,以主成分计算,一般降解10%左右。应采用有效的方法对降解产物进行检测,关注测定的回收量,通常应达到90%左右,证明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对于破坏性试验时降解量较大的降解产物,建议结合稳定性研究中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的具体杂质数据,参考ICH对新原料药中杂质的规定(每日服用最大剂量不超过2克时,鉴定阈值为0.10%;每日服用最大剂量超过2克时,鉴定阈值为0.05%。),必要时进行定性分析,并作为已知杂质,根据安全性数据,采用已知杂质对照,确定合理的限度,订入质量标准。不能采用已知杂质进行对照时,可通过测定降解产物、主成分在测定波长处的吸收系数,分析两者的差异。若两者吸收系数相差较大时,建议采用响应因子校正后进行有效控制;如果两者吸收系数相差较小,建议采用自身对照法或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有效控制。
    药物进行破坏性试验时通常降解为小分子物质,但也有发生聚合,形成聚合物,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在高温或高湿时有可能产生聚合物,故应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检测。
    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主药完全降解,无法对降解产物进行有效检测;(2)由于选择的降解条件强度不够,使药物未能降解,而误认为药物稳定;(3)不能选择合适测定方法,测定降解产物,使主成分降解后测定的回收量偏低;(4)未考虑破坏性试验时产生的聚合物;(5)选择的色谱流动相不合适,在图谱中有干扰峰。
    2、分离度与峰纯度分析
    破坏性试验产生的降解产物的个数比较多,采用HPLC法测定时,需考虑主成分与降解产物之间、降解产物相互之间的分离度,保证降解产物峰与主峰、降解产物峰之间有良好的分离度。另外,对于原料药,分离度符合要求也应考虑到主药与起始原料、各合成中间体是否有良好的分离度;对于制剂,应注意辅料、辅料降解产物的干扰。色谱条件的确定通常以最难分离的两个降解产物或降解产物与主成分之间的分离度符合要求作为依据之一。鉴于降解产物检测时对分离度要求高,故推荐色谱分析时采用梯度洗脱,以有效分离降解产物。
    与分离度密切相关的是峰纯度分析。检测峰纯度通常采用二级管阵列检测器或者液质连用技术分析测定各色谱峰的纯度,说明在主峰中、各降解产物峰中有没有包含其它峰。简单地通过观察峰形判断峰的纯度没有说服力。对于创新药物的破坏性试验来说,峰纯度分析非常重要,一是可以了解降解产物的特性;二是可以有效地检出和控制杂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主峰上出现明显的降解产物峰,测定方法不可行;(2)未对峰纯度进行有效分析,这是一种常见现象,在此情况下无法判断主峰中是否包含着降解产物峰;(3)对于制剂,未考虑辅料降解对测定结果的干扰。
    3、检测灵敏度的考虑
    对破坏性试验产生的降解产物,通常考虑采取改变测定波长,来分析和检测降解产物峰个数和含量,确定合理的检测条件和方法。这也是测定波长确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必要时可采用不同机理的色谱系统检测降解产物。原则上讲,所选择的杂质检测方法应能测定破坏性试验中药物的每个降解产物(而且也考虑到起始原料、每个合成中间体的检出),从而达到对降解产物的控制,同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合适的回收量。目前在审评中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仅提供主成分的检测限,以主成分的检测限作为测定波长确定的依据,而忽视对部分降解产物(包括起始原料和中间体)的检出,最终体现在降解的回收量达不到一定的要求,仅有药物降解,没有降解产物检出。
    充分认识破坏性试验在杂质检测方法建立中的重要意义,建立科学合理的杂质检测方法,对于保证临床用药安全起着重要作用。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酸最大到1mol/l没杂质证明对算稳定,
碱的话最好分离出来,或者看一下可能是否为外来异物?最一些比较就可以!
求助各位朋友,
酸破坏,我在做酸破坏行实验的时候遇到个小问题,一般酸破坏实验的条件是0.1mol/L-1mol/L盐酸,我用1mol/L盐酸破坏2h,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如此这般,我下一步应该是增大酸的浓度?增大到多少合适? ...
加1mol/L的酸碱,稍微煮沸加热,很好破坏的。我和你的情况一样。我稍微加热,原本没有的杂质都出来了,而且分的很好
酸破坏在HPLC色谱图中未见明显的破坏峰,并不能够说明其在此条件下稳定,尝试其他色谱条件及检测方法,看其是否么有破坏峰。还有就是在破坏过程中最好能够进行半定量,取等量的药物进行破坏,各个色谱图进行比较
不一定要求每个破坏条件都破坏出来。只要其中有破坏严重的就可以了。
相关问题
阿尔兹海默氏症相关信息? 2个回答
酪氨酸激酶领域的大牛推荐? 2个回答
医药行业,化药和生物类药品有什么区别?未来走向如何? 2个回答
问一下在药物化学中确定先导化合物以后,如何进一步优化分子结构,来提高化合物的溶解度? 1个回答
药物化学家一生发现新药的几率有多大? 1个回答
编辑推荐
三价铬溶液颜色问题? 15个回答
能否用离心代替旋蒸去除乙醇? 2个回答
想请教下靛蓝染料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下吸收的问题? 4个回答
硫酸钙结垢,用什么清洗掉? 4个回答
氰基取代苯环上的卤素的反应条件? 0个回答
 
请填写举报原因
选择举报原因
 
增加悬赏
剩余能量值
能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