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盖德化工网  >  盖德问答  >  蟾酥有哪些剂型?

蟾酥有哪些剂型? 1

0评论 +关注
共1个回答

近年来针对蟾酥的剂型研究不断深入,旨在提高药物的溶解性、生物利用度和患者便利性,为其应用带来更多选择和优势。


简介: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而成。现代药学和临床医学研究显示蟾酥对肝癌、胃癌、食道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蟾酥化学成分复杂、药理活性强、作用机制多样,但毒副作用大,用药过量或使用不当会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蟾酥的化学成分有蟾蜍甾二烯类、强心甾烯蟾毒类、吲哚碱类、精氨酸、β-谷甾醇、蟾酥甲碱、醇类及多糖、氨基酸、肽类以及肾上腺素等,可分为以下4类:蟾蛛毒素类(bufotoxins)、蟾毒配基类(bufogenins)、蟾毒色胺类(bufotenines)及其他类成分,如儿茶酚胺类、甾醇类、多糖类、氨基酸、有机酸、肾上腺素、吗啡、蝶啶及铜、锌等微量元素。


制剂研究:

1. β-环糊精包合研究

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的特殊立体结构能使许多疏水性化合物嵌入空隙形成包合物,达到改变物质的溶解度、防挥发、抗氧化、抗光和热、排除异味和苦涩味等目的,已广泛用于制药及食品加工等领域。因蟾酥毒性较大,对口腔黏膜有较强刺激性,导致患者含服时不适,甚至出 现毒性反应。有学者将蟾酥制备成β-CD包合物以减少蟾酥对黏膜的刺激性,降低药物的毒性,增加稳定性,改善溶解性,有利于发挥药效。


1)蟾酥β-CD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蟾酥的化学成分复杂,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蟾酥中脂溶性成分为其主要活性物质。脂溶性成分包括脂蟾毒配基、华蟾酥毒基及蟾毒灵等多种羟基甾类化合物,总称为蟾毒内酯,具有抗肿瘤作用,其中以脂蟾毒配基含量较高,为蟾酥的主要活性化学成分。郭涛等以包合物收得率、包合率和蟾毒配基类化合物为指标,比较了电动搅拌法、超声波法、高速组织捣碎法、手工研磨法及球磨法,结果显示,电动搅拌法制备包合物所得包合率和蟾毒配基类化合物含量最高,但包合物收率不及手工研磨法和球磨法。


2)β-蟾酥β-CD包合物的质量控制

目前,包合物的物相鉴定方法主要包括热分析法、显微镜法、X线衍射法、薄层扫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磁共振法和化学法等,但这些方法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对于蟾酥β-CD包合物含量的测定,主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等方法。



2. 蟾酥固体脂质纳米粒研究

1990年初出现的固体脂质纳米粒(SLN)是一种新型的给药系统,采用生物相容性良好、室温下呈固态的脂质材料作为载体。SLN结合了乳剂、脂质体和聚合物纳米粒载药系统的优点,具有高物理稳定性、保护不稳定药物、实现药物缓释等特点。研究已覆盖SLN在口服、注射、皮肤、呼吸道等多种给药途径的应用,制备方法简便(例如使用高压均质机),适合工业化生产。


由于蟾酥提取物(C s)难溶于水,且有血管刺激性、心脏毒性等毒副作用,限制了临床应用,因此,有学者期望通过制备蟾酥固体脂质纳米粒(Cs-SLN)来降低对血管的刺激性,并使Cs具有一定的靶向作用。杨勇等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了蟾酥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工艺,并且研究了蟾酥提取物制成的蟾酥固体脂质纳米粒水分散体(Cs SLN)的冷冻干燥工艺及其性质。结果表明,冷冻干燥是提高Cs-SLN物理化学稳定性的可行办法,解决了Cs-SLN供静脉注射用制备工艺的关键难点。


参考文献:

[1]刘琪,孙萍,贾小晴等. 蟾酥聚合物胶束制备工艺研究 [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20 (07): 81-85.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8.07.022.

[2]巩丽丽,李景香,张会敏. 蟾酥药理作用及制剂工艺的研究进展 [J]. 食品与药品, 2007, (10): 51-53.

国内供应商(109家)
蟾酥相关回答
您可能感兴趣的问答
 
请填写举报原因
选择举报原因
 
增加悬赏
剩余能量值
能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