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 · 梅山科技 2005年炼铁增刊 炼焦煤煤质指标相关性的研究 王国辉 摘要:炼焦煤的煤质指标对于预测焦炭质量,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但测定方法多样, 分析掌握测定指标的内在联系,能更好认识其本质及提高应用价值。通过对近几年来梅山炼 焦生产中所用煤的煤质数据对其中的胶质层最大厚度y、奥亚膨胀度b及粘结指数g之间的 关系做了统计回归分析,浅析了其相关性及其内在意义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得出这些指 标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各有侧重点,不可简单的相互替代及不可或缺性。 关键词:炼焦煤;粘结性;结焦性;回归分析 related study on coal quality index for coking coal wang guohui key w ords:coking coal;cohesiveness;coking capacity;regression analysis 0 引 言 煤的粘结性是指炼焦条件下产生胶质体粘结 自身及外惰性物的能力,结焦性指炼焦条件下生 成焦炭的能力。煤的结焦性包括形成半焦前的粘 结性和形成半焦后的收缩性。粘结性和结焦性与 煤的变质程度和岩相组成有关。测定它们的常用 方法有罗加指数(r.i)、粘结指数(g& )、胶质层 试验、奥亚膨胀度、基氏流动度和葛金试验等,生 产企业常用的为粘结指数(g& )、胶质层试验和 奥亚膨胀度。分析掌握它们的内在联系,能更好 提高应用价值。对2001年1月~2004年8月梅 山生产应用的单种煤446组(包括单种煤58种涉 及气煤、气肥煤、1/3焦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瘦 煤)及配合煤总样105组共551组所做的全套数 据进行了分析整理与回归分析。分析中考虑到配 合煤的特殊性,将它与单种煤分开进行回归分析。 1 粘结指数与胶质层最大厚度的相关性 1.1 单种煤 单种煤446组,它们的粘结指数与胶质层最 大厚度的相关性如图1所示。总的趋势是g值 随y增高而增高。做线性回归分析: g=0.9034y+ 68.956 r 一0.7294 g在80~100时其曲线带较宽。例如g在 85左右的烟煤、y值有低至12 mm 左右,也有高 至24 mm左右。但y值>21 mm的烟煤,g值均 >85,y值<13 mm时,g值均在85以下。 .. ‘ . : ~ ' ‘: :... { . ● ● ●● ● 图i 单种煤g—y关系 若对数回归:g一18.578ln(y)+33.232 r 一0.7779; 二次曲线回归:g一一0.0229y +1.9583y +58.958,r。一0.767。 观察得到若对不同的胶质层最大厚度进行分 段会得到线性相关性更好的回归方程。以下每个 方程均以y≤10(43组包括气煤、劣质1/3焦煤、 瘦煤、贫瘦煤)、y>10(403组包括气煤、气肥煤、 1/3焦煤、肥煤、焦煤)、y≥15(238组包括气煤、气 肥煤、1/3焦煤、肥煤、焦煤)分成三段分别进行线 性回归,结果如下: 维普资讯 http:// 2005年炼铁增刊 梅山科技 ·45· y/him 图2 配合煤g—y关系 y≤ 10:g一3.4454y+41.072,r 一0.1625; y> 10:g一0.82o1y+ 71.021, r 一0.764; y≥15:g一0.72l1y+73.763,r 一0.8571。 有资料表明灰分对粘结指数影响远比对y 值影响大,在推导y值与g的回归方程时如引入 a 作为参数,提高回归式的精度,北京煤化学所 陈文敏、姜宁利用234个烟煤样(浮煤),推导出了 g与y间的回归方程[1]: y一0.216×10一。g +0.194ad+ 3.324, 复相关系数(r)一0.9158。 1.2 配合煤 总样105组粘结指数与胶质层最大厚度的相 关性如图2,可见它们的分布较散,呈区域分布。 线性回归:g一0.7909b+73.255,r 一0.265。 2 粘结指数与奥亚膨胀度的相关性 2.1 单种煤 从图3可以看出,g值与b值正相关。b值 >83 的煤样,g值均在85以上,g在75以下的 煤,b值均<25 。但两者成正比的曲线带相对 较宽特别是肥煤。因此,相同g值的煤(如86有 气煤、1/3焦煤、焦煤),b的变化范围很大,反之, 一样。粘结指数对弱粘结煤区分优于奥亚膨胀 度,而对于强粘结煤则奥亚膨胀度区分优于粘结 指数。 · ⋯ - - - 毒- 一 图3 单种煤g—b关系 线性回归:g一0.0414b+80.683,r 一 0.6294。 多项式回归:g一4e 07b ~0.0004b。 +0.1662x+77.003,r 一0.8336。 y≤ 10:g一0.4248b+74.438,r。一0.467; y> 10:g一0.0375b+82.022,r 一0.7054; y≥15:g一0.0289b+85.193,r。一0.8479。 2.2 配合煤 ◆ ◆ ◆ ● ◆ ◆ ● ●● ◆ ●● ◆ ◆ ◆ ◆ ● ◆ ●■_ ◆ ● ◆ ◆ ◆ - - ● ◆ ◆ ◆ ◆ ◆ ⋯ ⋯ 一—●一◆ - 一 ● 20 0 2o 4o 60 8o loo b,% 图4 配合煤g—b关系 由图4可看出,配合煤的相关性比粘结指数 与胶质层最大厚度的相关性有明显提高,但同样 存在跨度大的问题。如g值85时b值18~89 范围过大。g一0.0728b+81.914,r。一0.6153。 3 奥亚膨胀度与胶质层最大厚度的相关性 3.1 单种煤 ylmm 图5 单种煤b—y关系 从图5看出,奥亚膨胀度b值随胶质层最大 厚度y值的增高而增高,呈一定的正比关系。所 做煤样的y值范围为6.5~42 mm,肥煤的值最 高。b值范围为一23 ~708 ,在这些煤种中 枣庄地区强粘结肥煤b值一般超过400 。y< 100 mm的烟煤,b一般为负值个别为仅收缩。y 值>25 mm 的肥煤,b值均> 130%。而b值> 300 的煤,y值均在30 mm 以上,b值大于100 时,y值在15 mm以上。他们的总的线性回归 方程及分段回归方程如下: b一18.783y一228.65,r 一0.8569; y≤10:b一2.7806y一30.185,r 一0.0409; y> 10:b一19.589y一250.04,r 一0.867; 维普资讯 http:// · 46 · 梅山科技 2005年炼铁增刊 y≥ 15:b一23.36y一358.37,r 一0.8878。 3.2 配合煤 总样奥亚膨胀度与胶质层最大厚度的相关性 如图6,它们的分布较散,呈区域分布。相关性很 差,线性回归:b一7.6¨3y一68.734, —o.2116。 y/m m 图6 配合煤b—y关系 4 讨论分析 单种煤奥亚膨胀度与胶质层最大厚度的相关 性是这些相关性当中最好的,其次是粘结指数与 胶质层最大厚度的相关性,最后是粘结指数与奥 亚膨胀度的相关性。这些相关性与各指标的本身 检测方法,及它们所体现出的煤的特性有关。这 些指标与煤热解的过程的内在关系如下:胶质层 最大厚度体现了热解生成热沥青及固体芳香族化 合物在热沥青中分散的可塑性,但只能表示胶质 体的数量,不能反映胶质体的质量。胶质层试验 中由于既不加惰性物质,而且又是根据其x值、y 值、曲线型和残焦特性等项目来综合评定其炼焦 性能,所以它是综合试验,但y值应该是粘结性指 标。奥亚膨胀度反映了热鳃产物本身膨胀以及包 容裂解生成气体的压力,涵盖热解范围广涉及到 半焦也可以认为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既可说 是结焦性指标,又可说是粘结性指标.并且结果重 现性好,对强粘结煤有较好的区分能力。粘结指 数在测定时由于加入了一定量的惰性物,其实质 是表征烟煤受热后,煤颗粒间或煤胶质体与惰性 组分(无烟煤)颗粒间结合牢因程度的量度,所以 它能直接反映对惰性物的粘结能力,而且不仅仅 能部分反映胶质体数量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质 量与焦炭强度,所以它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 所以烟煤的结焦性指标和粘结性指标间没有严格 区别,各有侧重『2 。 总样煤由于它是各单种煤的一个混样,它的 粘结指数也是各个单种煤叠加的结果,是表征几 种以上不同粘结特性的烟煤,受热后所产生的胶 质体与惰性组分间结合牢固程度的量度。各焦化 厂以往习惯上用最大胶质层厚度y值来指导配 煤,并认为y值具有可加性(严格讲,y值并不具 有线性加和性),陈鹏教授试验证明g值在常用 配煤中存在几种可加性曲线类型:直线型、弓型和 s型,他将所研究生产烟煤分为四群,即肥、焦、l/ 3焦和弱粘煤群得出(1)同一群内粘结煤或相邻 群间粘结性煤相配合,配煤的g值呈直线关系, 即具有加和性;(2)非同群且非相邻群(即隔开一 级)的煤相配合时,配煤g值与配量呈弓型或s 型,基本不具加和性;但当其中一群的弱拈煤配量 <25 ,仍可认为具有可加性;(3)同群内相近粘 结性煤,尽管g值互不相同,相退后组成的混合 煤,与其他群煤组合时,配煤粘结指数与配入比例 的关系,仍与原单种煤相同,曲线类型不变;(4)灰 分只对粘结指数g的绝对值发生影响,而不影响 配煤的可加性[3]。所以配合煤变化的复杂性也就 决定了的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不好。 5 结 语 单种煤的奥亚膨胀度与胶质层最大厚度及粘 结指数由于在测定方法上的差异及所反映出来的 内在特性的不同而导致其相互的相关性各有差 异,三个指标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各有侧重点,不可 简单的相互替代。配合煤变化的复杂性更加决定 了各项指标间的不可或缺性。为了最终得到质量 优良的焦炭,就必须对配合煤的常规指标和奥亚 膨胀度、胶质层最大厚度、粘结指数这些指标综合 考虑,不可偏废,最好能引进煤岩分析等先进手 段,积累大量生产数据才能对某一煤质做出一个 较为科学合理的判断,进而对焦炭质量有比较准 确的预测,更好满足高炉冶炼需求。 参 考 文 献 1 陈文敏,姜 宁.烟煤粘结性指标相互规律的初探. 煤质技术与科学管理.1994,(4):25~30 2 朱之培,高晋生.煤化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4.186~ 193 3 陈 鹏.煤的容惰比与焦炭强度.燃料与化工.1989, (6):279~ 285 (编辑:李 霞)